“郭將軍但說無妨。”曹化淳看郭大靖臉現猶豫,趕忙說道:“雜家是個老實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絕不出口。”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既如此,那郭某就暢所欲言了。”
拿過紙筆,郭大靖簡單地畫了下遼東的地圖,把重要的地方都標註。比如遼陽、瀋陽、寧遠、錦州等等。
“關寧軍佔著寧遠、錦州,再往東過大淩河,就是地勢平坦的廣寧地區。東江軍佔據著遼南的金州和遼東的鎮江地區……”
“作為京師屏障的話,有山海關和寧遠就足夠了,出了狹窄的遼西走廊,佔領錦州或大淩河城,實在是徒增朝廷負擔,卻無實際用處……”
“錦州、大淩河城,以及廣寧地區,建虜棄之不取,就是設下的誘餌。寧錦之戰就能說明,關寧軍既無野戰之力,更無敢戰之心。建虜來攻時,只能是各守各城,不動如山……”
“特別是錦州,與寧遠相隔,中間有松山、塔山、杏山,極易被建虜切斷,成為孤立據點。介時,出兵援錦,便要與建虜野戰廝拼;不援不動,則坐視錦州被圍攻……”
“更重要的是,關寧錦的糧草物資全靠內地供應,千里運糧,損耗極大。寧遠還能走海路,錦州則更加糟糕。”
“關寧軍守城有餘,進取不足,十幾萬人馬堆在狹長的堡壘線上,空耗糧草物資,對建虜卻沒什麼威脅。依某看,不如退守寧遠和山海關,多出來的人馬填補宣大和薊鎮,以防再有入寇之事發生……”
郭大靖早就想吐槽關寧錦防線了,既稱防線,卻不能守住一塊穩固的基地屯田自給,只能龜縮於一連串的堡壘中,進不可攻,退也難守。
要說山海關之外需要戰略緩衝,有寧遠也就夠了。何況,遼西走廊的狹窄,也不適合建虜深入攻打關城。
涉及到大明對外戰略的問題,以及眾多從關寧錦防線伸手撈錢的文官武將,本來是很難更改的。
但經歷過建虜入關之後的種種,崇禎肯定會有心理上的變化。在郭大靖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糾正錯誤的機會。
袁崇煥和關寧軍的真面目已經暴露無遺,把棄皇帝、京城和百姓不顧的關寧軍,說成軍閥也不過分。
歷史上,崇禎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但那時候,東江鎮已經被袁崇煥搞垮,關外只剩下關寧軍還能憑藉城池大炮,抵擋一下建虜,捏著鼻子也得養,也得用。
現在則大為不同,東江鎮屢次戰勝建虜,在戰力上已經超過關寧軍,這是眼見的事實。
如果說以前是毛文龍桀驁難制,現在則多了個關寧軍,甚至比東江鎮還要過分。
所以,崇禎完全可以改弦更張,在遼西實施收縮戰略,只守寧遠和山海關,多餘的兵力補上薊鎮的防禦。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省不少錢,包括多給東江鎮調拔錢糧,也比現在的花費要少。
而且,指望關寧軍平遼滅虜,估計崇禎也不抱幻想了。東江鎮好象倒是能擔起這重任,要的又不多,一年百八十萬銀子就打住了。
曹化淳聽得很認真,確切來說,應該是很入迷。對於這種戰略層面的知識,他一個太監,顯然是缺乏瞭解的。
但曹化淳卻知道皇帝的脾氣稟性,能揣摸崇禎的心思。袁崇煥下詔獄,倒臺是肯定的了,他提出並實施的平遼方略估計也要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