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郭大靖這邊跨海遠征,毛文龍也要在遼南作出些成績。
建虜收縮防線後空出來的據點和地盤,就是很好的目標。
不需要太多的人馬,也不會安置百姓,百八十人的隊伍佔據,便可以上報朝廷,說是經過戰鬥光復。
這是和袁崇煥學的,被拆得如同殘垣斷壁的錦州和大淩河等城,不就是他又當寶似的揀回來,向朝廷要了鉅額的錢糧去修,並當作了自己的功績。
“明年爭取把復州變成穩固區。”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前哨則推到蓋州衛城。有了土地,能安置更多的百姓,東江鎮才更有發展壯大的基礎。”
缺錢不要緊,土地就是寶貴的資產,在這一點上,毛文龍的認識是提上去了。土地之後便是人口,便是產出的效益,以及增兵擴充的條件。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透過郭大靖這幾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只要能繼續保持住,東江鎮就將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大明雖然積弊叢叢,可要拖垮建虜,依然是能夠做到的。
可惜,龐然大物般的泱泱大國,竟然反過來被建虜拖得滅亡,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而東江鎮能夠與建虜對耗,憑藉的不僅僅是本身的資源,郭大靖開闢的眾多渠道,才是最關鍵的。
“明年至少要佔領並穩固復州。”郭大靖對此比較有信心,只要跨海行動成功,在大饑荒中衰弱的建虜就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請朝廷允許北直隸和山東的遼人返鄉。”
光靠建虜統治區逃出的遼人來增加人口,顯然是有極限,速度也是很慢的。而在遼東戰亂中,逃入內地的遼民,何止數十萬?
背井離鄉的遼民,在沒有戰亂的內地,過得也極是艱難。朝廷和官府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和財力來安置,並照顧好他們。
只要東江鎮在遼東戰局佔據主動,用不斷的勝利來使遼人安心,相信他們還是想回到熟悉的故土,好好地生活。
而且,遼人返鄉是一方面,還有大災害中流離失所的難民,朝廷如果安置不了,東江鎮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安居之地。
當然,這可能還要再等上幾年,災害從大西北,一直蔓延到河南、直隸等地,才具備這樣的條件。
不是說遼東的自然條件就比中原要好,而是在遼東沒有那麼重的賦稅,沒有地主士紳和官府的殘酷壓榨。
如果在內地推廣種植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官府得力,組織百姓興修水利,收成應該超過遼東。
可惜,大明帝國這架老舊的機器已經鏽蝕嚴重,從上到下的動員和執行力,已經難以抵擋大災害的侵襲。
而遼東,如果能從建虜手中光復,那將是一張白紙,可以自由勾畫;東江鎮這個新興的團體,效率和活力,也不是大明朝廷能比的。
郭大靖很慶幸能身處東江鎮,並透過自己的努力,使其能夠日益迸發出篷勃向上之勢。
如果是在遼西,在利益集團的壓制下,他哪裡會有施展的空間?如果是在內地,就更將陷進大染缸,無法自拔。
盧象升、孫傳庭,他們沒有能力嗎,郭大靖覺得除了自己對歷史的熟知,在軍事指揮上,在文化素養上,在勇武兇悍上,都要屈居其下。
但結果又如何,盧象升與他的天雄軍,獨力抵擋建虜,奮勇戰死,卻數年不得朝廷恩恤。
孫傳庭和他的秦兵,在屢戰屢敗卻越敗越多的農民起義軍面前,折戟沉沙,冷血多疑的崇禎亦是不封不恤。
而明末這兩位擎天之柱般的人物,並不是死於敵人,而是亡於他們得罪的那些利益集團。
因為“因糧”,因為“清屯充餉”,他們已經舉目皆敵,儘管是救國的良策,卻觸動了官員地主士紳的利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