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想法則是顧慮到東江鎮的損失,遠途奔進,在京畿地區與建虜廝殺作戰,屬於客場作戰,後勤保障、作戰地區,都處於不利的境況。
聽到郭大靖這麼說,毛文龍神色稍緩,垂下眼簾,繼續閱看。
一張看過之後,毛文龍的神色已是如常,再看第二張時,臉上慢慢露出了笑意。
勤王只是個旗號,是東江鎮軍隊進入京畿地區的名義。
而郭大靖制定的計劃中,軍隊並不靠近京師,而是抄襲建虜後路,在遵化、三屯營佈防,截擊撤退的建虜。
戰略目的很明確,不使建虜劫掠到人口和物資安然而返,以渡過大災荒。
如果可能,或許能重建立虜。畢竟建虜繞道入關應是輕騎,不會攜帶進攻的器械,就地繳獲和打造,既費時又耗力。
而東江軍則可以發揮所長,在遵化、三屯營等地倚城而戰,或於要道依靠有利地形佈防阻擊。
最關鍵的是建虜是孤軍深入,時間拖得越長,對他們越不利。沒有後勤,沒有補給,光靠劫掠的糧草物資,支撐不了太長時間。
何況,內地的明軍也不是死人。就算戰力差勁,可勝在人多。東江軍阻擋住建虜,又能給朝廷調動人馬、整頓軍隊提供時間。
蟻多啃死象。還就不信了,大明能夠調動的軍隊加起來,還吃不掉幾萬孤軍入境的建虜?
“建虜若入京畿,不會逗留太長時間,亦不可能與我軍死戰,繞道退出邊牆是肯定的。”
毛文龍頭也沒抬,邊看檔案,邊緩緩說道:“但建虜想把搶到的人口、物資安然帶回,那肯定是不成了。”
郭大靖也知道襲佔遵化、三屯營,也不是完全切斷了建虜的退路。他們還是能夠繞道,從其它長城關口撤離。
但正如毛文龍所說,遵化等地被襲佔,且建虜猛攻不破,必將震駭其心理。
為免全軍覆沒之危,拋棄大量物資,放棄所掠百姓,儘快退出邊牆,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其實,這也達到了此次出兵“勤王”的目的。不是去保衛京師,保護皇帝,而是破壞建虜的戰略計劃,使其難以透過劫掠渡過大災荒這個難關。
說白了,郭大靖的計劃不是急功近利,而是長遠所圖。建虜不能渡過難關,在與東江鎮的相持中,就落了下風。
此消彼漲,建虜若得到人口和物資的補充,東江鎮便依然會處於勢弱的一方,與其對耗的難度加大,只能繼續苦苦支撐。
如果東江鎮能得到朝廷的支援,與建虜相持對耗都不是什麼問題。
可事實恰恰相反,現在東江鎮只能憑自己的力量,削弱建虜,慢慢地增長實力,才能最終壓倒敵人。
也正因為如此,郭大靖的計劃才讓毛文龍覺得不錯,覺得很好。不是說具體的執行過程,而是戰略的出發點,是正確的。
而且,作戰計劃中還列出了需要多少物資,需要多少船隻,出動多少人馬,能持續作戰多長時間等資料。
儘管這都是估算,但卻能看出,郭大靖是花了心思的,不是憑空想象,紙上作業。
“末將覺得,如果隱藏旗號,或者冒充別的軍鎮,應該會更好。”郭大靖突然又想到了個主意,給自己的計劃進行了下完善,“趁建虜驕狂,正可狠狠地重創他們。”
毛文龍笑了,抬起頭看著郭大靖,調侃道:“怎麼,東江鎮很令建虜畏懼,會讓他們提高警惕,小心行事嗎?”
郭大靖並不覺得可笑,說道:“難道咱們東江鎮不是屢挫建虜,令其損失折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