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頓了一下,他又感慨道:“好在逃出來了,要不這個冬天怕是過不去。”
說完,張大爺和張膀打了個招呼,拎著水走了。
是啊,好在逃出來了,能喝上粥的日子,就已經是以前想不到的日子。
張膀把水送回家,收拾了一下,便出門和約好的同伴向造船廠走去。
“聽說隔幾天就會發一次魚。”同伴張小栓伸手指了指遠處的老村子,說道:“島上的老住戶說的。”
“那敢情好啊!”張膀咧嘴笑著,“剛下船的時候,著實被那條大魚的骨架給嚇著了。那麼大,光肉就能有幾千斤吧?”
張小栓呵呵一笑,說道:“我問過老住戶,那條魚有兩萬多斤,除去骨頭和油,也有萬八千斤的肉。而且,聽說那肉吃起來鮮嫩,象小牛肉。”
說著,張小栓舔了舔嘴唇,用力地嚥了口唾沫。
張膀也覺得口中生津,嘿嘿笑了兩聲。
“等到再招兵的時候,我要報名。”張小栓看著張膀,說道:“你呢,想不想給家裡掙錢糧,讓他們多吃幾頓飽飯。”
張膀有些猶豫,說道:“我倒不怕死,可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家裡怎麼辦?”
張小栓說道:“有撫卹銀啊,還答應照顧烈士的家屬,不使他們挨餓受凍呢!”
張膀沉默下來,還是遲疑不決。答應得好好的,可能保證將來沒有變動?心裡不託底呀!
………………..
捕撈產量有明顯增長啊,看來拖網技術正在被漁民們逐漸掌握並日益熟練。
而得益於皮島本部派來支援的工匠,廣鹿島造船廠一個月能下水五艘長九米、載重34噸,船頭兩側裝飾有“亮眼木龍”的漁船。
這種漁船是宋朝後期出現的船型,在舟山一帶比較多。因為船並不是很大,多在淺海近岸進行作業。
淺海沿岸也能讓郭大靖滿意,只要船夠多,捕撈量就能不斷增長,向著支柱產業的目標不斷接近。
而隨著工匠熟練度和造船技術的提高,造船廠開始進行更大漁船的嘗試。
這種漁船船身長達十幾米,載重量能達到五至十噸。在沈家門、奉化棲鳳、象山東門和鎮海等地,時有出現。
而在當時的黃海,海洋環境十分良好,在長山列島有海狗、海獅分佈。由於青魚增殖,鯨魚在黃海北部成群活動。
長山群島周邊,除了海洋島漁場,還有鴨綠江口漁場、遼東灣漁場等豐產之地,都可以進行精深地開發。
漁民,或者說從事捕撈的人口越來越多,魚類等海產的產量越來越高,意味著糧食消耗的大量減少,也意味著軍民在營養和體質上的增強。
在沒有得到足夠的土地種植農作物,以養活東江鎮軍民的時期,把人口向捕撈業引導,是勢在必行,也是逼不得已的辦法。
因為,再沒有哪個產業,能夠承載那麼多的人口。而光是造船業,包括伐木、鋸木、鐵具、帆索等等,就給很多百姓找到了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