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靖的腦袋搖得跟拔浪鼓似的,說道:“不可說,不可說。若是洩漏出去,他該不教我了。”
劉興祚哈哈一笑,也不再深究,心中卻自有猜測。
能跟在郭大靖身邊的,也就那幾個人,可看誰也不象是那塊料。能想出離間計的傢伙,從兵書中自己領悟出精闢之語,並不奇怪。
但劉興祚是個有心機的,郭大靖不肯出頭,他自然也不會捅破,裝糊塗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帶了這些木匠,是要造那個投石機?”劉興祚岔開話題,好奇地詢問道:“厲害嘛,比木炮如何?”
郭大靖想了想,說道:“某覺得這不好比較,算是各有所長吧!當然,得造出來再看,某也不太清楚有多厲害。”
劉興祚點了點頭,說道:“對投石機,某是一無所知。軍中亦未曾見過,甚是奇怪。”
拋石機在明朝的使用確實很少,在成祖之後,便沒有記載,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儘管當時已經有了火炮,但在威力上,特別是攻城作戰,好象還不如大型拋石機。
而紅夷大炮的出現,還要在明末,那才是攻城的大殺器。
其實,郭大靖對於拋石機並不完全瞭解,至少對於電影中破毀城牆的威力,他還不知道全部的原理。
比如中世紀的西方城堡,往往是用堅固的石頭建造的。要想用拋石機砸毀城牆,就需要更堅固的拋擲物。
所以,在實際的戰爭中。比如十字軍東征時,常常需要長途運輸特殊的堅石,以便擊毀城牆。
當然,郭大靖要造的是輕型拋石機,能扔地雷或普通石頭就夠了。知識上的欠缺,影響不大。
回到營地,郭大靖便帶著木匠們忙碌起來。也沒畫圖紙,就是連比劃帶說明,先造出來試驗了再改進。
郭大靖想得還是比較正確的,拋石機的構造並不複雜,基本框架是固定的。
框架的軸上連線可活動的長臂,長臂一端是裝載拋擲物的彈袋,另一端可用繩索用人牽拉,也可用配重式。
配重式拋石機要稍微複雜一些,且在使用時要先將長臂拉下來,比人力牽引降低了拋射效率。
但郭大靖早已經作了選擇,就造配重式的。
一來配重式的射程和拋擲物重量,都比人力牽拉能提升不少;其次,配重式的落點比較固定,人力牽引則不好掌握。
在製造過程中,郭大靖又簡化了工作。配重在五六百斤左右的話,將長臂拉下就不用絞盤,用人力也能完成。
反正,郭大靖就是要一個快,快造快用。時間不等人,容不得太過精細。
很多士兵也被調來聽用,粗活兒他們幹,細活兒則交給木匠,這大大加快了製造的速度。
日近黃昏時,一架簡陋的拋石機終於造了出來,有些木頭上連樹皮都沒颳去,說是粗製也不為過。
郭大靖心急難耐,指揮著人員把拋石機抬到空曠處。沒辦法,就圖個快,連輪子都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