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黃宗會的秋風掃落葉,大沽河鹽場滌盪一新,灶戶們全都煥發了生機。
傅豫孫對鹽場進行了改革,成立了鹽業公司。所有的灶戶都成為了鹽業公司的職工,每個月有固定收入,再也不用擔心飢一頓、飽一頓了。
最讓灶戶們感激涕零的是,傅豫孫取消了他們身上的鹽課。
從今以後,灶戶們再也不用交稅納課,負擔為之一輕。
而且傅豫孫承諾的給灶戶們建新房,如今已經開始了先期準備。
新的鹽業公司住宅區,就在鹽場以北的大沽河東岸,煙臺頂以南。
路家也是傅豫孫的合作物件,要給鹽業公司提供磚瓦。
鑑於這邊的形勢,路浩綜合考量後,決定直接在這裡成立磚瓦廠,結果又吸納了一批勞力。
除了民生外,軍事也是這裡的重點。
東面的白沙河入海口兩側,被新軍徵用。
河口東岸,成為了新軍第四師的駐地。
第四師將會在這裡完成組建,同時負責當地防禦。
一萬多人的軍隊,軍營建設、日常消耗,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不過這也成全了周遭的百姓。
當地百姓發現新軍不但不欺壓百姓,而且十分有錢,自發地將生意開始往軍營附近靠攏。
新軍士兵的消費,目前來看,足夠養活附近的百姓了。
沙河西岸,用途就更大了,而且都跟大海有關。
這裡將會成立兩所學校。
一個是海軍軍官學校,一個是船舶學院。
海軍軍官學校將會為即將成立的海軍提供人才,是未來的海軍搖籃。
而船舶學院則亦軍亦民。
這裡不但會展開艦船建造的各項學科,同樣也會培養船員。既可以用來發展海洋經濟,關鍵時刻也能編入海軍,幫助作戰。
而突入膠州灣的紅島沿岸,將會建設成為海軍碼頭。
從登州調來的船隻,大部分都停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