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什麼都想到了,甚至已經不顧自己的身後罵名了。就是沒有想到,萊州文武如此剛烈,竟然主動出擊,打破了雙方的平靜。
王道純這麼一搞,叛軍再無接受招撫的可能了。
是的,王道純又幹了一件令人費解的事。
就在孫元化抵達萊州城時,他擅自發兵偷襲叛軍,導致事態擴大。
之前孫元化尚在登州之時,幾次三番對孔有德等人曉以大義、說明厲害,勸說孔有德等人投降。
當時他給餘大成的書信,內容就是如此。
對於他的努力,朝廷也是同意了的。
但很可惜,此事最終沒有成功。
原因是什麼呢?
巡按王道純藏匿了朝廷詔書……
連續兩次,孫元化的招撫努力都被王道純破壞。
暫且不提孔有德等人會不會回心轉意,本方有這麼一個搗亂專家,吳橋兵變鬧的那麼嚴重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道純在整個過程中搞了那麼多的貓膩,為何到最後他能安然無事呢?
其實,這就要從大明對待叛亂的態度上說起。
眾所周知,大明從建國開始,對待叛亂就非常的強硬。從不講和,也不招撫,必須徹底鎮壓。
鎮壓成功了,就是宣宗滅漢王、武宗滅寧王。
鎮壓不成功,那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如朱允炆。
因為王道純的做法,其實是摸準了崇禎的脈絡罷了。
再一個,秉公而論,吳橋兵變這事兒真的不能妥協。
原因很簡單。
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並非活不下去的百姓,而是領軍的將領。
這種人叛亂如果不徹底鎮壓,還好吃好喝地安撫,那讓其他的領軍將領怎麼看?
這不就是軍閥誕生的苗頭?
因此,對待東江鎮叛軍,徹底的鎮壓就是唯一的選擇。
孫元化就是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才把自己送到了死路上。
因為王道純的擅作主張,孫元化跑回萊州主張招撫的打算落空了。
他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謝璉冷著臉道:“孫兄,陛下有令,命你等速速回京,不可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