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軍將萊州城團團圍住,兩個大營分別駐紮在萊州城西的福祿山和城東的砰兒坡。
而萊州的守軍人數,則只有四千多人。
所幸東江鎮剛剛反叛之初,萊州知府朱萬年就做了完全的準備。
萊州城內軍械齊全,火器數量不菲,城防也做了加固,加上登萊本地百姓對東江鎮仇恨入骨,抵抗決心堅定。
二月初五,叛軍從演武場發兵攻打萊州城東北角。
叛軍以俘虜的平民百姓為前驅,迫使他們搭架雲梯或者手持盾牌去填城外的壕溝。同時數百門火炮對著城頭猛轟。
守軍針鋒相對,同樣以火炮還擊。硝煙瀰漫、地動山搖當中,叛軍持續了一天的攻擊都被打退,死傷慘重。
二月初九,叛軍第二次進攻,結果再次遭遇慘敗。
叛軍還有一名身穿蟒衣的大將死於守軍的炮下,至於是誰,守軍不知,叛軍沒說。
經過這兩仗,叛軍發現硬攻並不能成功,於是改變策略。
從二月十日開始,叛軍開始圍著萊州城挖掘壕溝和隧道,同時修築和城牆同高的炮臺。
萊州攻防戰進入最慘烈的階段,守軍和叛軍開始對城牆和壕溝進行一寸一寸的爭奪。每一寸土地都浸滿了鮮血,每一條壕溝都塞滿了屍體。
整個二月和三月,壕溝和隧道成為了攻防戰的主題。
“無論是守軍還是叛軍,都擁有數量眾多的火炮。倘若不使用壕溝的話,暴露在火炮轟擊之下,絕無幸理。”
柳一元回軍校教書去了,參謀部目前是左永負責,他著重提到了壕溝的問題。
其他人對這個觀點並無異議。
“這給我們提了醒,將來我們面對這樣的敵人時,也要注意坑道建設。”
左榮未雨綢繆,已經想在了前頭。
雖然在火槍上,新軍擁有著跨時代的優勢。但在火炮領域,新軍的火炮除了材質更好之外,其實並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也就是說,這樣的交戰之下,新軍計程車兵肯定也會被敵人的火炮打擊到。
而躲避火炮轟擊最好的辦法,就是坑道。
“明軍和叛軍的火炮多為實心彈,即便是開花彈也沒有爆炸效果,因此坑道的防禦效果非常好。參座,我建議,從現在開始,全軍上下要花大力氣學習坑道技術,減少我們的傷亡。”
茅元儀不說,左夢庚也有此想法。
他看向趕來的張延。
“要想建造坑道,必不可少的就是挖掘工具。目前我軍尚未配備,而且明軍和叛軍的挖掘工具也差強人意。我這裡有一種新的工具製造方法,你記下來,回去之後找廠子做出來。”
聽左夢庚又有新東西了,張延連忙湊上來。
其他人也都期待不已,畢竟左夢庚每次拿出來的新東西,都被證明非常有用和厲害。
隨著左夢庚的動作,工兵鏟第一次在這個世界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