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做蠢事的未必是蠢人,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尤其是政治上,許多時候在旁人看來愚蠢無比的做法,其實裡面藏著更加深切的利益關係在。
因此對遼東的狀況,左夢庚判斷,孫承宗已經失去了掌控能力。
………………………………………………
山海關,深夜。
海風滲過輕薄的窗紙,攪的燭火飄搖明滅,一如孫承宗的內心。
現年已經七十歲的老人家,此時委在炕上,手裡捧著茅元儀的來信,心情愈發惆悵。
【大廈將傾,頹勢難免。公欲迴天,奈何乏術。不如求去,免誤身後之名。】
茅元儀的來信說的十分直白,勸告孫承宗乾脆撒手算了。
大明君臣既然一心求死,他一個老人家又哪裡有回天之力?
想到此時此刻祖大壽應該已經出發了,孫承宗不由得痛苦閉眼,只感到渾身無力。
對於修築大淩河城一事,他一早就和崇禎溝透過,明明已經把諸般困難都擺出來了,卻沒有想到崇禎還是一意孤行。
當丘禾嘉帶著崇禎的意思找過來時,孫承宗依舊極力而為,提到了後續增援的問題。
丘禾嘉卻洋洋得意地拿著遼東的情報,言說黃臺吉正在清算阿敏勢力,一時片刻絕不會動兵。
聽到這兒,孫承宗就知道,敗局已經無法挽回了。
老人家眼看著心血盡毀,最後提了一點補救措施。
那就是勸告崇禎,先行調遣足夠的兵力囤積在山海關,如此才能保證一旦大淩河戰起,可以及時支援。
可他的上書如石沉大海,並沒有任何反饋。
待得知崇禎罷免楊鶴,以洪承疇為三邊總督,改撫為剿,準備對農民軍動手後,孫承宗徹底絕望。
兩面用兵,這等兵家大忌之下,就算是神仙來了,遼東的局勢也無力迴天了。
原本的歷史上,茅元儀此時就在他的麾下擔任總兵,同病相憐之下,也不能給孫承宗什麼建議和幫助。
現如今茅元儀遠在山東,混的風生水起。跳出五行之外,再看遼東局面,自然一針見血。
他也不客氣,給孫承宗提出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
辭官。
是的,孫承宗這個總督既然不能把控遼東局勢了,那還留下來幹什麼?
背鍋嗎?
孫承宗何必拿自己的一世英名來堵朱明的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