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是被壓迫、被剝削的物件,始終飽受疾苦。
帝國來與不來,他們的生活都是一樣的,始終看不到希望。
相反他們還會因為同族同語言的關係,受到本地士紳和地主的蠱惑,將對生活的不滿轉嫁到帝國頭上。
當初大明在安南就是這樣被搞的焦頭爛額,最終不得不撤軍的。
大明的朝廷因為同樣是地主階級,所以無法看清其中的本質,但帝國卻不一樣。
新興的資產階級本就對霸佔生產資料的地主階級充滿敵視,能夠痛快消滅,那還等什麼?
相比起普通百姓,把本土的地主階級剷除一空,也就等於是讓當地失去了反抗的土壤。
雖然地主階級勢力強大,不甘心滅亡的情況下造成的動亂也更嚴重,但只是一時的。
有國防軍強大的武力支撐,帝國根本不怕動亂,相反還能夠透過戰鬥徹底消滅地主和士紳。
再一個,安南的地主和士紳對帝國也不太瞭解,一開始並沒有什麼防備。
帝國的官員們充滿利用了這種資訊差,上來就是風捲殘雲的霹靂手段,完全不給地主、士紳反應和應對的時間。
大批大批的地主和士紳被消滅,地位底下的商人得到扶持,備受壓迫的農民得到好處,安南迅速開始變天。
哪裡的人都是一樣的。
得到好處的情況下,屁股都會迅速轉變。
從安南統治階級手中繳獲而來的巨大財富,被帝國官員進行了細心而妥善的處理。
大型資產要麼轉賣給了帝國商人,要麼和帝國商人合股,從而得到帝國商人支付的好處,轉化為了國防軍作戰的軍費。
帝國商人早就對安南的財富垂涎三尺,怎能放過這個機會?
有實力的單打獨鬥,實力不足的就聯合起來,組成集團公司下場。
比如潮汕商人就聯合起來,從政府手中購買了峴港碼頭百分之四十五到股權,也讓政府收入了一百八十萬元。
光是這一筆生意,就完全抵消了陸戰一師的軍費。
除此之外,廣西和雲南甚至由當地政府出面,組織起來購買了紅河平原大約兩百萬畝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