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治安師就跟隨在騎二師的後方,負責地方接收,配合官員建立政權。
第十三師和騎一師則從烏蘭巴托北上,目前已經收復了察汗烏蘇,並且沒有停留腳步,直奔貝加爾湖。
此地這時名叫柏海爾湖,屬於喀爾咯蒙古和布里亞特蒙古交界處,但已經出現了俄國的探險者。
在兩個野戰部隊面前,這些俄國探險者的下場可想而知。
保持北方的戰略態勢,一大好處就是,不影響其他方向的行動。
西北這邊,西北戰略叢集依舊盤踞在西域的外圍,坐看西域內部的廝殺,等著收割果實。
西南這邊,國防軍各部卻已經運動到位,開始攻略高原。
昌都。
作為高原的門戶,十分險要之地,這裡被高原的舊勢力寄予了厚望。
準噶爾人在這裡部署了三萬大軍,將南北兩條道路完全堵死,自覺萬無一失。
第十師也不跟他們客氣,準備妥當之後,直接就發動了強攻。
昌都險要在於兩河交匯之處,被三面大山所圍。並且這些大山高聳入雲,終年白雪覆蓋,無法攀爬。
因此要想進攻這裡,就只有正面一個辦法。
倘若是冷兵器時代,亦或者是雙方的武器和戰力相差無幾,那麼當真是易守難攻。
可準噶爾人和藏人哪有什麼先進的武器?
於是第十師將作戰計劃報告給第六方面軍司令部並得到准許後,兵分兩路,從南北一起夾擊昌都。
結果就是,準噶爾部苦心孤詣部署的防線堪比紙糊。
北線沒擋住,南線同樣也崩了。
第十師的各種炮火打的他們懷疑人生,還沒有看到敵人就大片大片地死傷。
準噶爾的將領急了,率兵衝出防禦,朝著國防軍進攻。
只可惜,犛牛陣固然看起來氣勢洶洶,高原的騎兵也很有模樣,但是在強大的火器面前都不過是笑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