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對於這一場決定了明朝命運的松錦之戰,評價和討論浩如煙海。
而種種觀點不一而足。
針對明軍的戰敗,有認為是君王剛愎自用導致的,有認為是中樞急功近利導致的,有認為是統帥昏聵無能導致的,有認為是將領貪生怕死導致的。
總之,各種觀點層出不窮的根本目的,就是很多不甘心的人寄希望於透過這些理由,尋找到一個說法……
松錦之戰,明軍其實是可以打贏的!
而對於這場正在發生的大戰,夏軍是如何評判的呢?
“明軍輸定了,沒有任何獲勝的可能。”
左永的話,代表了所有夏軍高層的觀點。
是的,明軍沒有任何一丁點可能獲勝的希望。
單單從這一場戰役而言,為什麼明軍沒有希望獲勝呢?
君王剛愎自用的因素很小,中樞急功近利情有可原。統帥也有實際難處,將領更是無處發力。
說到底,明軍之所以會敗,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戰鬥力相差太多。
這也是從熊廷弼主政遼東時代開始,明軍一直面臨但始終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沒有戰鬥力,談何作戰?
談何勝利?
別看明軍的兵力是清軍的好幾倍,但打仗不是看人數多寡的。
戰鬥力這種東西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
尤其是這個時空的清軍,雖然在跟夏軍作戰當中屢戰屢敗。可是也在夏軍的錘打之下,戰鬥力更加強悍。
可以說,這一場大戰,不管明朝方面怎麼籌劃、怎麼運作,都沒有獲勝的希望。
遠在京師的崇禎和內閣或許還看不清楚,但是近在前線的洪承疇和各路將領全都門清。
洪承疇三月份抵達寧遠的時候,就曾給中樞上奏。
【大敵在前,戰事十分兇險。想要急於解圍錦州,兵馬形勢實在難以平緩。戰死計程車兵剛剛掩埋,受傷的戰士也沒有痊癒。半月之內,請再次下令決戰,來緩解錦州之急。】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如果向錦州增援將會凶多吉少。最好的辦法就是穩固目前的陣線,等待時局的變化。
洪承疇不是不知道錦州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加明白,以他手中東拼西湊的兵馬如果貿然前出救援錦州的話,必然會是全軍覆沒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