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夏國在人才吸引方面效果並不甚佳。
當今天下,畢竟儒學為尊。
讀書人對於夏國的離經叛道,自然無法接受。即便不視若仇寇,也絕不可能委身投靠。
現有的人才,要麼是顛沛流離、生死難料;要麼是懷才不遇,鬱氣凝結。
總之,但凡在大明稍微滋潤一些的人,都不太可能投靠到夏國來。
現如今充斥在夏國各個層次當中的人才,很多其實都是夏國自主培養的。
要麼就來自於域外諸國,比如朝鮮、比如葡萄牙、比如荷蘭,甚至還有各地的土著。
但不得不說,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很多時候人才並非只靠培養就能得到的。
那些原來在歷史當中閃耀過光芒的人,必定有其過人之處,絕非尋常之輩可比。
雖然中華大地萬萬生靈當中,肯定有滄海遺珠。但是要想發現並培育成才,這個機率實在是太低了。
因此這麼多年來,夏國培養出來的人才當中,最多的反而是大明並不重視的理科和工科領域。
即便是這些人才,拋除掉左夢庚作弊式的指引之外,到底有多少水準,其實也很難界定。
至於行政領域,其中的差別就更加明顯了。
以內閣的幾位成員為例,出生於草莽的陳止、王昀、蔣巍三人,在能力和大局觀上明顯就不如侯恂、李邦華、黃道周、瞿式?等名臣。
反而是在軍中,這種現象稍好一些。
畢竟軍事領域乃是左夢庚的特長,他一直十分注重軍隊的建設。
加上戰爭無比殘酷,大浪淘沙之下人才的培育雖然更加困難,但能夠存活下來的必定都是精英。
至於國家建設領域,左夢庚雖然頭疼,但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不斷的加大教育投入。
什麼時候能夠開花結果,他也沒有準確把握。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論戰竟然起到了無心插柳的作用。
劉宗周對於道與術的本質闡述,徹底揭開了傳統儒家尚上、尚虛的本質,一下子壓倒了張溥等傳統大儒,取得了思想領域的絕對主導權。
隨後左夢庚對於東方哲學的總結歸納,又幫助無數的人尋找到了看待事物本質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