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像夏國海軍這樣,完全無視了中間的部分,而是直取漢陽。
當初的東瀛軍隊為何不這麼做呢?
當然是因為做不到。
無論是朝鮮的船,還是東瀛的船,其實都沒有辦法長時間遠離陸地航行。
不說一旦遭遇風暴將會全軍覆沒,即便是糧草、飲水的補給也無法跟上。
因此那個時候東瀛水軍的行動,其實完全可以看作是為了配合陸軍,只能沿著海岸線攻擊前進。
但是夏國海軍顯然為了這個計劃,做了周全的準備。
上萬艘的船隻,堆積如山的物資,加上更大更穩固的戰船,完全可以保證這一次的行動順利進行。
“按照歷年的水文資料記載,三、四月間朝鮮西海岸的海況十分平穩,不會出現大的風暴。這是我們的黃金時期,四月初八之前你們必須趕到江華島,並以此為前進基地,完成登陸作戰。”
在朝鮮人和滿清人的眼中,江華島是海中的天塹,易守難攻。但是在夏軍眼中,江華島就是向陸地進發的最好跳板。
而且這個地方恰好在漢江入海口,水面寬闊平穩,不像仁川那邊島礁密佈,水道複雜。
這也是左夢庚在綜合考量之後提出的方桉。
雖然後世那場著名的登陸作戰選擇的地點是仁川,但時代不同,作戰的方式不同,必然要做出一定符合實際的修改。
《控衛在此》
夏軍可沒有什麼兩棲登陸作戰武器,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完成陸地上的作戰部署。
必須要有開闊的海面,讓海軍的艦炮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這樣才能保證登陸部隊的安全。
除此之外,就是如今在仁川登陸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漢陽的主城區是在漢江以北,假如在仁川登陸的話,一路趕過去,還要再想辦法渡江。
這毫無疑問將會拖延時間。
將江華島選為登陸地點的話,海軍的戰船還可以提供二次掩護,是最佳的作戰方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