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的大軍要想順利撤退回來,就必須透過春川的道路。一旦這裡被夏軍截斷,二十萬大軍將會徹底葬送。
因此春川就成為了決定滿清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點。
黃臺吉目前手中可信任的將領不多,只能寄希望於譚泰了。
譚泰也知道事關重大,而且九死一生。
“奴才必定死戰不退,除非夏軍從奴才的屍骨上踏過。”
在短短的時間內,黃臺吉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
他已經進行了全面的比較,同時發現了夏軍的弱點。
夏軍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兵力太少。
雖然從江華島登陸、直取漢陽的戰略足夠驚豔,但僅僅四萬多兵馬鋪陳在那麼寬大的地域,根本做不到面面俱到。
這就給了滿清死裡逃生的機會。
漢陽雖然是朝鮮的國都,但是在黃臺吉的眼中什麼都算不上。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至理,黃臺吉雖然沒有總結出來,但也能夠有所明悟。
只要將釜山的二十萬大軍撤退出來,那麼夏軍就無可奈何,最起碼能夠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面。
而這一切的焦點,就在春川。
滿清能夠守住春川,二十萬大軍就能撤退到北方。
譚泰守不住的話,那滿清必定元氣大傷,蒸蒸日上的國運也將就此夭折。
在黃臺吉的強硬之下,漢陽開始了大撤退。
李倧和官員們悽惶惶的收拾了家當,踏上了北去的道路。明明是在自己的國土之上,卻如同喪家之犬一般,令這些人悲苦難抑。
而且誰也不知道,這一次的離去,究竟還能不能再回來了?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跟著李倧跑了。
只因為他們明白,一旦落入叛逆的手中,恐怕沒法活命。
出奇的事,幾乎大部分的百姓都留了下來。
他們可不想做滿清的奴隸,也對國王和兩班們徹底失望了。
雖然還不知道夏軍和叛逆打回來究竟什麼樣,但他們已經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了。
除了那些被強迫著遷移走的百姓,許多人都躲了起來,完全接受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