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彈起式火箭彈的一大好處就是,節省了發射筒的製造成本。”
因為平衡翼可以壓縮到彈體內,因此發射筒不用刻意去設計,就是一個粗簡的鐵管子。
“用塗大叔的話來說,這玩意兒打完就扔,根本不心疼。”
而固定翼火箭彈的發射筒就不成了。
外表看,依舊是一根圓圓的鐵管子。但是在內部,是加裝了卡槽模組的。
只有這樣,火箭彈才能穩定地安置在發射筒內,實現平穩發射。
因為加裝了卡槽模組,又需要卡槽達到一定的精細標準,還要有足夠的潤滑度,因此製造成本直線上升。
這就是兩款火箭彈的優劣。
兵工廠那邊爭論不休,各說各的好,左代也拿不定主意,乾脆讓各生產了一輛,拉來讓左夢庚定奪。
“當然要用事實來說話嘛。”
左夢庚沒有輕易下定論,而是讓人拉著兩款火箭炮去了靶場,實地檢驗。
先試驗彈起式火箭彈。
炮兵開啟木箱,取出火箭彈,開始一一裝入發射筒內。
火箭彈整體長度為1.3米,裝藥情況下重量三十五公斤。
十二枚火箭彈裝好,炮兵拿過來導火索。
導火索很粗大,前端又分為十二股細一些的導火索。盡頭處則是一根指頭長短的空心鐵管。
導火索塞入鐵管之中,被緊緊地箍住。
鐵管的前端並非是平的,而是像針頭一般有個尖角。
炮兵用尖角對準火箭彈的屁股,那裡有一層厚厚的牛皮紙。但因為鐵管有尖角,所以很容易插入其中。
導火索安裝完畢,炮兵掏出一隻打火機。
名副其實的打火機,和後世見到的那種煤油打火機一模一樣。
金屬外殼,上面帶個蓋子。
開啟後,可以看到齒輪和浸了油的棉線,齒輪下方是燧石。
只需要用拇指搓動齒輪,燧石就會摩擦冒出火星,然後點燃棉線。
這東西只要知道原理,以這個時代的工藝做出來並不難,結果又成為了工業領域的新拳頭產品。
光是新軍就訂購了一萬多隻,民間的接受度也很高。
畢竟比火摺子好用太多了,而且可以重複使用,價錢又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