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讓他擔心的是……
“此舉何異於謀反耶?”
如果在舉國投降的情況下,依舊選擇抵抗,那也是一種謀反。
金尚憲作為飽讀詩書的儒士,可不想揹負這樣的罵名。
這種時候,就需要廖中堅來為他打氣了。
“朝鮮是朝鮮人的朝鮮,而非一家一姓之朝鮮。金大人,當初爾等選擇反正,擁戴現任國主,又是為何?”
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還不是因為前任國主光海君殘忍暴虐,不得民心,因此西人黨才舉行政變,更換了國王。
可朝鮮的文官和大明是一樣的,都無法擺脫天地君親師這套綱常倫理,思維和行事都受到侷限。
廖中堅卻為金尚憲提出了一個更加高屋建瓴的口號。
【朝鮮是朝鮮人的朝鮮,而非一家一姓之朝鮮!】
一旦這個口號深入人心,那麼也就意味著,國君的至高無上的代表國家的理念將會被徹底瓦解。
尤其是在朝鮮徹底投降後金,委身蠻夷之後,這樣的口號顯然能夠得到更多的朝鮮人的認可。
那麼西人黨的所作所為,可就不是謀反,而是為國反正了。
“青史煌煌,筆墨如刀,宣廟為例,今人之議如何?彼時之光海君,何嘗不是萬民擁戴?”
廖中堅拿出了朝鮮宣祖的事例,增加了說服力。
朝鮮人給國君上廟號,就跟鬧著玩似的。
也不管國君所作所為,十分的任性。
壬辰倭亂當中,宣祖拋棄國家百姓,跑到寬奠堡苟且偷生,甚至向大明上書,希望成為大明之民。
就這麼一個貨,廟號居然是宣祖……
同樣的道理。
向後金俯首稱臣的李倧,廟號居然是仁祖。
可廟號起的再好聽,掩蓋不了他們的所作所為。
在朝鮮人的心目中,宣祖自然是罵名多於讚譽。
相反後來被政變推翻下臺的光海君,壬辰倭亂時,和逃跑的宣祖不同,勇敢地留了下來,並且組織了義軍同入侵者作戰。
正因為如此,他的繼任就成為了眾望所歸。
要不是光海君後來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他在歷史上的名聲,幾乎可以比肩李成桂、世宗大王等。
廖中堅為金尚憲開啟了一扇別樣的窗,將他的野心勾引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