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他喵的有近六百萬兩銀子修房子,給孫承宗加強遼東防禦他不香嗎?
這作法和西太后有什麼區別?
而且即使是五百九十五萬銀子,能從哪兒來?
只能減少在遼東和九邊的投入上省出來。
這就是孫承宗和天啟的根本矛盾。
作為天啟的身邊人,閹黨當然明白主子的心思。加上政治上的矛盾,讓他們立刻發動了對孫承宗的攻勢。
用到口號嘛,就是那個。
【靡費無數,了無寸功】
並且這個口號讓許多人信以為真了。
因為孫承宗到了遼東後,確實不打仗。
可一個大戰略的實施,要想建功,必然是數年、十數年甚至要數十年才能看到回報的。
孫承宗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為了緩解“天下人”的質疑,孫承宗不得不動用還未成型的軍隊,草草地發動一次攻勢,希望能夠緩解天下悠悠之口。
這就是導致孫承宗下臺的柳河之敗。
其實柳河之敗的結果,對明朝來說並未到傷筋動骨的程度,遼東的態度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孫承宗的戰略如果持續下去,後金依舊找不到任何的出路。
但這場敗仗讓孫承宗下臺了,他制定的十面圍困的戰略,也由於閹黨的為反對而反對徹底流產。
不但如此,閹黨更是將手伸向了遼東。
結果袁崇煥和王之臣督撫不和,重現了當初熊廷弼和王化貞的情形。
袁崇煥怒而辭職,本來好好的遼東局勢一瀉千里,再無挽回的餘地。
同時隨著朝中東林黨的潰敗,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也不得不下臺。
沒有了袁可立的全力支援,毛文龍也就成為了無根浮萍。不但沒有守住遼東半島,也只能坐視朝鮮被後金逼降。
他自己只能帶著殘兵敗將困守孤島,完全失去了對後金的牽制作用。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毛文龍在軍事上已經到了盡頭。
後世那些認為困守皮島的毛文龍能牽制後金的人,就和常凱申覺著衛立煌只要帶領瀋陽的國軍西進、就能解錦州之圍甚至戰勝我軍一樣,全都是想當然罷了。
在許多人的眼中,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就是數字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