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出來的人是黨還醇。
“太沖此言,儒、道、墨、法雜糅堆壘,自相矛盾。況我輩士人,理應秉持大道,摒棄歪理邪說,方為立身之本。”
作為一名讀書人,看到黃宗羲的文稿裡,摻雜了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黨還醇有點接受不了。
黃宗羲卻寸步不讓。
“敬天法古之意,諸位盡皆認同。既如此,古之先賢百花齊放,吾等又為何糾結於一家一姓之言?既然天下是天下人等之天下,按照參座的提議,存在即合理,其餘諸家之理論,吾等自可參考選用。”
這番話,一下子令許多人大搖其頭,連孫元化都有點生氣。
不過左夢庚注意到,支援黃宗羲的人,同樣不在少數。
這個局面,讓他苦笑不已。
自從決定要改造東林黨,建立志同道合陣線後,左夢庚就發現,自己掉進大坑了。
原本的他,把思想的改造和進化想的太簡單了。
原以為各種被歷史證明的政治和思想理論拿出來,立刻就能夠開花結果。卻忽略了任何思想的誕生和發生,並被大眾所接受,都需要足夠充分的土壤,還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歐洲徹底擺脫封建主義的桎梏,在思想上大踏步前進的過程中,也足足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文藝復興。
最重要的是,思想不會憑空而來,更不能超越時代。
倘若不顧社會現狀,一下子把幾百年後的成熟理論拿出來,能說服這個時代的人嗎?
對不起,並不能。
跨越時代的超前,就相當於空中樓閣。沒有根基,也同樣不會接地氣。
思想其實和科學一樣,都不會憑空產生和前進,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更進一步。
在這一點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明末的思潮復古,其實都是一回事。
所謂的文藝復興,不也是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思想中尋找可用之處,然後用來衝擊封建主義的壁壘嘛。
文藝復興,何嘗不是一種復古?
然而明末的復古思潮之所以最終沒有開花結果,除了受到戰爭和政權更迭的影響之外,也和中國固有的階層特性分不開關係。
中國和歐洲封建主義有著極大的區別,也導致大變革的結果完全不同。
首先作為封建主義的頂層,中國是封建帝王,而歐洲則是教會。
後世許多人在做對比的時候,都是拿歐洲的君主來和中國的帝王進行比較。
這是不對的。
封建時代,在歐洲佔據統治地位的是教會,歐洲的那些君主同樣屬於被教會壓迫的群體。
這也是在新興資產階級崛起後,許多國家的君主會選擇支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