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的說法,得到所有人的支援。
之所以會這麼順利,除了左夢庚說的有道理之外,還和這些大明官場的失意者們自身有關。
這些人懷揣抱負進入仕途,從一開始就擁有著開萬世之太平的夢想。希望輔佐君王,匡扶社稷,造化萬民。
然而仕途上的挫折,令他們不得不去思考,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悟,也有不同的選擇。
但毫無疑問,明末的政治現狀決定了,在沒有跳出原有藩籬的情況下,他們的思考和嘗試註定了都只會失敗。
左夢庚的出現,最大的作用不是讓他們重新實現了理想,而是給他們指點了一條不曾設想過的道路。
為何一定要死死地抱著君王不放?
為何一定要對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抱有希望?
尤其是階級劃分這個利器一出來,迅速讓這些人明白,他們和傳統的耕讀傳家的讀書人是不一樣的。
那些人是地主,是靠著土地為生產資料崛起的人。
而他們不是。
他們的家庭是商人,是手工業者,是自耕農。
這些都是當今社會上飽受壓迫和剝削的人,都在渴望著改變地位,獲取平等的權力。
這也是東林黨早期鬥爭的原因。
當左夢庚將東林黨早期政治鬥爭的本質,從朦朧而膚淺的君臣之爭、正邪之爭、道義之爭中剖析出來後,對於李邦華、曹文衡、瞿式耜、黃道周、侯恂他們這些人來說,當真是撥開雲霧見日月,一下子獲取到了真諦。
誠然他們現在還擺脫不了儒家倫理的影響,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還都有封建士大夫的本色,但只要給他們開啟了這扇門,那麼他們就會成為新思想的引領者。
任何新思想的誕生、完善、發揚、普及,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拍一拍腦袋就能做到的。
哪怕是左夢庚這個有後世記憶影響的人也不行。
不是他提不出完整的理論,而是這個時代的人要接受新的政治理念需要足夠而漫長的時間。
他能做的,就是點燃這根火苗,然後邀請越來越多的人過來,共同將這顆弱小的火苗,培育成燎原之勢。
要想這個籌劃得以實現,第一步就是將現有的東林黨進行剝離。
腐朽墮落的就讓他隨風而去,還能保持初心追求進步的就吸納過來。保守頑固的遠遠踢開,思想開放的轉化為同志。
可以說,看到如今眼前的這麼一群人,左夢庚終於確信,他的做法已經開始有了一定的成果。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