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師多出來的編制就是炮兵團,團長為原來炮兵大隊的中隊正賈雲志。
和騎兵大隊一樣,新軍不再設立獨立的次一級炮兵單位,而是將炮兵的指揮權交給了次一級的師來負責。
第一師下轄兩個旅:
第一旅旅長左榮,政委易國政;第二旅旅長左華,政委符綱。
每個旅下轄兩個團,番號一到四。
第一團團長白小七,政委寧為平;第二團團長洪其,政委喬雙成;第三團團長黃三虎,政委婁甫;第四團團長柳大才,政委蔡家川。
所有的政委都出自黃宗羲的軍務司宣教處,但也只能普及到團裡。人實在是太缺了,下面的營、連級,都只能暫時空置。
左夢庚做夢都想要支部建到連隊上,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團以下共三個營,營以下三個連,連以下三個隊,這便是新軍從上到下的所有編制。
經過統計,第一師將共有兵力一萬三千三百多人。同理,未來第二師(臨清協)建成,也會是這個人數。
可以說,新軍一個師比大明許多地方的兩個鎮兵力都要多了。
不過在見識了後營八個大隊的編制後,大家早就對這些見怪不怪了。
三日後,新的編制方案通報全軍,第一師也開始了擴軍。
兵源很簡單,就是原來的後營預備役。
都是經過周遊親手調教,有了一定基礎的新兵,節省了大量的入門時間。進入第一師後,被分配到各個單位。
團級及以下各編制的軍官,基本上都是由後營原來的軍官和士兵提拔而來。
可以說,原來的後營,即使是最普通計程車兵,這一次都成為了隊長。
沒辦法,哪怕再普通計程車兵,那也是上過戰場的。見識、經驗都不是新兵能比的。
由他們來帶領新兵,能很快帶出一支合格的基層部隊,形成不錯的戰鬥力。
畢竟朝廷給東昌協休整的時間不會太多。
實在是除了東昌府,其他地方官軍打的太難看了。
兗州府、青州府已經完全成為了白蓮教的天堂,兩地一個兵都沒有,官府只能倚靠士紳募集鄉勇,龜縮在府城裡。
登州府和萊州府倒是有軍隊,登萊副總兵張可大也挺能打。
可問題是,登萊的白蓮教不和他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