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夢庚稍微放下心來。
“小弟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公端欣喜不已。
“賢弟文中言,開百工以容萬民,這樣雖然可以為百姓提供生業。但天下間田地有數,所產糧食自然也為定數。太多的百姓離開土地,卻沒有糧食果腹,此天大之難題也。”
原來是這個,還真難不住左夢庚。
“天下間田地有限,可產出無限也。現如今田畝所產,最高不過一石、兩石。可假如產量提升到三石、四石呢?”
眾人驚呼,“怎麼可能?”
左夢庚怡然自在。
“為何不能?先秦之時,人們耕作多以石器、青銅器為工具,土地開墾數量有限,產出也不足現今之一半。自鐵器興起之後,方才有如今產出。為何不能在田畝耕作上更多投入和研究,增加畝產呢?”
一群人面面相覷。
都是士大夫,雖然不至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農事具體如何操作,顯然他們是不懂的。
左夢庚慨然一嘆,發覺面對這些不接地氣的人,需要解釋的太多了。
“以育苗為例,有沒有進取之處呢?晚輩覺得,其實是有的。一片農田,哪怕農民盡心伺候,事無鉅細,可長出的莊稼必然有的好、有的不好;遭遇災害過後,有的倒伏,有的依舊挺拔。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
曹文衡抓抓鬍子,嘗試著道:“或許只是巧合?”
不怪他這麼想,這個時代的農業就是靠天吃飯,根本沒有什麼太過於專業的研究。
各種農書著作,裡面講的內容也更多偏重於農業設施的建設,以及最基礎的育種方法。
但育種和育種之間的區別,在沒有生物學、基因學支援下,這個時代的人根本不懂得裡面的奧秘。
左夢庚要說的,就是這個。
“並非巧合,莊稼和人一樣,有的強壯,有的孱弱。人中強壯者,生病、受傷的機率就小,康復的也更快。孱弱者則相反。既然如此,晚輩就想著,在育種時,為何不選長勢良好、經歷災害依舊完好的種子來培育呢?這樣培育出來的種子,長出來的莊稼是不是比一般的種子要好?”
大家聽的入了神,卻也沒有反駁。
雖然他們不懂其中的道理,但聽著似乎真的像那麼回事。
侯恂是個幹實事的,道:“不知此法可行否,待到了京師,老夫親自與司農寺分說。倘若可行,推廣天下,乃萬民之福啊。”
眾人紛紛頷首,均覺大善。
唯獨左夢庚失笑,知道根本做不到。
侯恂眼尖,看的分明,卻不願放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