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賽季,我們要衝甲!”這是動員大會上,徐跟寶提出的要求。
作為曾經跟寶足球基地的一員,齊策當然知道這賽季最終他們成功奪得了中乙聯賽冠軍升入甲級,即使他不在,這個目標也可以如約完成。
一直到聯賽開始前的這段時間,進入一線隊的齊策依舊讓徐跟寶感覺吃驚。
其實訓練中,齊策的表現不算出色。
因為他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技術,硬要說的話就是射門,在這個年齡段的球員,齊策的射門相當出色,但除此之外的有球能力比較一般。
讓徐跟寶驚訝的是訓練賽中,齊策的表現,第一場他以為是偶然,但經過幾個月下來的觀察,徐跟寶意識到齊策就是這麼踢球的。
速度和跑動是他最大的優勢,一線隊的球員意識和技術比基地要高一個檔次,齊策發揮起來順暢很多,但還是有種不在一個節奏的感覺,也就是說比起一線隊,齊策也還是要高一檔。
在中國足壇這麼多年,徐跟寶壓根沒見過在這種年紀這樣踢法的小球員,速度快,跑位意識非常好,踢得很聰明,但技術一般。
說穿了,就是有非洲球員的速度,歐洲球員的意識,中國球員的技術……
如果想讓這個孩子踢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送到歐洲。
國內的訓練方法,包括他徐跟寶,更多的強調戰術,搶逼圍,傳接轉,強調的是整體,而不是個人技術,齊策在整體意識上已經檔次相當高,國內又是中乙這種級別,這樣的球員就是奢侈品。
而磨練個人技術,哪怕在中超都很難有球隊能有這樣的氛圍,所以如果真的要好好培養這名球員,最好的方法是去歐洲。
青訓時間做久了,徐跟寶除了看球員的潛力,能力之外,會看見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國內真正值得關注的潛力新星不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新星當中,徐跟寶都有一個對他們的大致概念。
從人的性格,能力,到球隊的環境,聯賽的環境,國家的環境,適不適合球員發展,大多數在中國土生土長的球員們沒這個問題,只要考慮他們未來發展方向就可以了,適合送出去的也不少,但現階段留在崇明反而比較好。
直到看到齊策,徐跟寶有一種想要儘快送出去,但又覺得可惜的念頭。
可惜的不是別的,是錢。
這樣的球員培養出來能賺多少錢?
徐跟寶腦海裡盤算著這樣的問題,他的初衷自然是培養更多的年輕球員,但這些都要錢,足球基地投資了三千萬,兩千萬都是從銀行借的,利息也都要好幾百萬,到現在都還沒還清呢。
這個疑問讓徐跟寶頭疼了好久,但時間不等人,終於,中乙聯賽如約而至,2007年五一黃金週期間,第一輪聯賽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