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下首位坐的是遼東道副大總管、左衛大將軍契毖何力。
此人只有一隻耳朵,年紀與薛仁貴差不多,壯的跟頭牛一樣。
本來武承嗣是很敬重他的,畢竟這位異族將領的戰功直逼薛仁貴,而且忠心耿耿,當年回家省親時被本族劫持叛唐,他當即割耳明志,誓不叛唐。
李世民死的時侯,他還要求殉葬,李治好說歹說才勸止了他。
然而,這位將領身上的異味太濃重了,武承嗣實在有些受不了,真希望與薛仁貴換個位子。
不僅如此,這傢伙還絲毫沒有自知之明,對武承嗣十分親熱,不斷的向他詢問攻打契丹人的事,一張毛髮極為濃密的臉越湊越近。
與他相比,雙手放在膝蓋上,如同一尊石像的薛仁貴則要顯得威嚴許多。
就在武承嗣要受不了時,坐在契毖何力下手位的裴行儉嘴角微微一揚,出聲叫住了契毖何力,和他攀談起來。
武承嗣終於鬆了口氣,悄悄將馬紮向旁邊挪動了一點。
營帳中,除了四位大將軍外,另外還有八位將軍。
分別是:左武衛將軍裴行儉、左驍衛將軍郭待封和韋待價、右威衛將軍張九節和楊玄基、左衛將軍唐休璟和周存,以及熊津都督劉仁願。
劉仁願雖然是熊津都督,但原先不過是右驍衛一名中郎將,因自願領一萬兵馬留守熊津,朝廷才封他為熊津都督,故而坐在末位。
武承嗣忍不住多看了他兩眼,此人在歷史中雖沒什麼大的建樹,卻是唐朝所有將領中,第一個發現新羅威脅的將領。
其實也不能怪其他將領,武承嗣從原主記憶中得知,現在的新羅,簡直就像一隻溫順的綿羊。
每次被百濟或者高麗欺負時,新羅就會向大唐抱大腿求救,舉國上下的人民都對大唐十分順服。
只要一提到新羅這個詞,每個唐人腦海中,就能浮現一張笑吟吟的面孔。
就比如現在的武承嗣,腦海中浮現出崔寶昇那張傻里傻氣的笑臉。
任誰也難以相信,在十年之後,新羅將來會成為唐朝在遼東的頭號敵人,而且一直到唐朝滅亡,唐朝也沒有擊敗新羅。
這時,上首位的李勣忽然出聲道:“馬上就要到十一月了,這次召集諸位將軍過來,是要商議一下各路軍戰況,以及來年的出兵計劃。”
頓了一下,又道:“陸路三路兵馬皆十分順利,高麗人第一防線的三座城池已被我等拿下,明年我軍的目標是高麗國第二防線——國內城、鴨綠城和烏骨城。”
這三座城池都在鴨綠江以南,唐軍每次對高麗用兵,鴨綠江都是一條跨越不去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