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周少卿> 第114章 軍營較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4章 軍營較藝 (1 / 3)

羅素搖了搖頭,拱手道:“將軍是我一族的恩人,沒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頓了一頓,說道:“實不相瞞,突厥各部對唐朝非常不滿,若不是這幾年氣候惡劣,導致突厥實力一直無法恢復,恐怕早幾年就開始反抗唐朝了。”

“他們因何不滿,是因為朝廷對他們不好嗎?”

羅素沉聲道:“單于都護府基本上無法干涉突厥內部的事情,突厥人不滿的原因是因為唐國不尊重突厥文化,不尊重突厥人,而突厥人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可汗。”

武承嗣沉默半晌,問道:“你也是這麼想的嗎?”

“是的,我的想法也一樣,唐人歧視突厥人,不尊重突厥人。”羅素低聲道。

武承嗣陷入深思,中原王朝能打敗遊牧民族,卻不能讓他們臣服。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文化差異上面。

古時候,中原王朝自視為天朝上國,視四方為蠻夷,這種觀念是幾百年形成的。

李世民其實已經提出過種族平等的觀念,唐朝也是思想最開放的一個朝代。若能保持其強盛,幾百年後,這種歧視也許會淡化。

然而安史之亂後,唐朝便衰弱了。

要想讓後世永久強大,估計每個皇帝都想過,不過再傑出的皇帝,也只能在自己活著時發揮影響,死後的事誰也控制不了。

漢唐以後,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開始逐漸落在下風,遼國、金國、蒙古、大清都是很好的例子。

從宋朝開始,中原文明逐漸趨向於保守,缺少了對遊牧民族的主動性,首都逐漸南遷。

朱棣雖然將都城遷回北平,但進取心也遠不如唐漢時期,將漠南諸衛都遷回關內,還將河套地區的諸衛遷到北平護衛,讓首都反而成為累贅。

中原王朝進取心的一個重要體現是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不僅能給國家帶來巨大財富,也是中原王朝對外開放的體現。

只可惜自唐以後,絲綢之路逐漸荒廢,明朝中後期甚至開始閉關鎖國,這種對外界進取心的消失,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落。

只要國家走向封閉,失去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索,將必然導致腐朽和滅亡。

不過話說回來,宋朝之所以重心南移,主要是因為失去了兩個重要地區,其一是河套地區,其二是遼東地區。

河套地區是與遊牧民族戰鬥的必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是西進的關鍵地區,絲綢之路就是因為丟了河套,而被強行阻斷。

遼東地區則因為地勢好,土地富饒,是許多遊牧民族的發源地,而且這裡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混合區域,擁有極強的文明包容性。

若被遊牧民族佔領,很容易形成一個團結而強大的遊牧政權。

宋朝因為一定的偶然性,兩個地方都丟了,河套被遼國和西夏平分,遼東的燕雲十六州也被遼國佔領,這也是宋朝經濟雖強、軍事卻十分弱小的原因。

明朝曾一度收回河套地區,可因朱棣時期主動放棄了河套平原,導致蒙古諸部族入駐,從此明朝國土永無寧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