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武承嗣離開了營地,返回帥帳。
坐在帥案前,武承嗣陷入沉思。雖然他從未帶過兵,但作為後世人,多少知道一些最先進的訓練方法,尤其是紀律和文化對軍隊的影響。
一支好的部隊是支有紀律的部隊,有文化的部隊,這是後世用鮮血實踐出的寶貴經驗。
有紀律的軍隊不必多說,戰國時期的吳起就開始重視這一點,只是程度比不上後世罷了。
至於文化,倒也不是說要讓士兵看多少書,認多少字,而是讓士兵明白是為什麼而戰,形成國家榮譽感,樹立正確的戰爭觀。
不過話說回來,這裡畢竟是古代,將後世的一套現搬過來,很可能水土不服,這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慢慢探索。
這次出兵高麗的時間不會短,武承嗣決定就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琢磨出一套最適合的訓練方法。
不過在這之前,還需先組建一支親衛軍,有什麼想法可以先在親衛軍中試驗,效果好的話再全軍推行。
當即傳下軍令,從熊伯英以外的七部中各挑選一部分士兵,組成一支三千人親衛軍,由韓成擔任郎將。
其中劉審禮那一部,他挑選的便是王文節那一團。
命令剛傳下不久,裴行儉進入營帳,拱手道:“將軍,兵部送來了一批軍械,需要您過去清點驗收。”
武承嗣點了點頭:“好,我這就過去。”
來到存放物資的營地區,只見一名兵部官員正在等待,武承嗣走近後,那官員拱手道:“武將軍,這是最後一批軍械,都已送到。”
說著遞過一份公文清單。
武承嗣隨意翻看了一下,發現都是些刀、槍、弓、箭等物件。
按照唐朝軍制,每名步兵配橫刀一把,鎧甲一套,弓一張,箭三十支,長槍一支。
騎兵另配戰馬一匹。
另外每名士兵都配有磨刀石、行李箱、氈衣氈帽等一套後勤雜物。
如此多的物資,都由馱馬運輸,一般兩名士兵共用一匹馱馬,剩下的軍糧則由馬車運輸。
看到這份厚厚的清單,武承嗣深切明白用兵打仗是多麼消耗資源的一件事,光物資運送,便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難怪文官總愛反對。
幸好隋朝時期修建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只要到了洛陽,物資便能走水路去幽州。
打發走兵部官員後,武承嗣整個下午時間都待在軍營,視察著士兵們訓練。
烈日當空,驕陽似火。
就算不能陪這些士兵們一起訓練,也要讓士兵們知道,主將一直和他們在一起。將帥與士卒之間的信任,往往就是這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