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當時阿黴素和環磷醯胺在治療乳腺癌的應用上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存活率和治癒率的數字都比較高,所以屈廣全才沒有在媽媽劉桂香的化療上動多少腦筋。
可是劉老師的母親確實不一樣了,一個是肺癌的手術,在當時腔鏡手術沒有在內地開展起來,手術中只能夠切除看得見的感染組織,一些看不見的微小血管和組織,難免殘留下來,相對於乳腺癌的手術效果,就差了很多。
第二個就是藥物化療,依託泊苷在當時算是比較好的化療藥物了,但是對於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遠沒有阿黴素+環磷醯胺治療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好,而且還容易復發。
儘管反應停製造了海豹胎嬰兒,罪孽深重,全球幾乎禁用沙利度胺。然而,科學家並未全盤否定沙利度胺,繼續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在免疫、抗炎、抗血管生成的藥理和一些疑難病症上的臨床治療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和鼓舞的結果,從而使人們對沙利度胺又有了新的認識。
1991年發現它有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作用¡ª——抗炎作用。
1994年發現它有抗血管新生作用¡ª¡ª——抗腫瘤作用。
後世的科學發展發現,抑制腫瘤血管形成成為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途徑:反應停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的機制,直接抗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特點:
1.毒性低
2.腫瘤內血管不成熟,對藥物敏感
3.放大效應
4.內皮細胞遺傳性狀穩定,耐藥機會少
5.與放療和化療具有協同作用
1998年美國FDA批准Celgene公司生產的沙利度胺膠囊(Tomid)用於治療麻風性結節性紅斑(ENL)。
2006年5月,美國FDA又批准Celgene公司生產的沙利度胺膠囊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M。
所以當劉老師母親面臨當時抗腫瘤藥物極其匱乏的時候,屈廣全第一時間就想起了沙利度胺,也就是反應停。
當時國內的一家制藥廠還在生產反應停,只不過是用於麻風性面板結節紅斑患者。
只是現在是1988年,這些後續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一些科學家的臆斷之中,並不是專業研究藥物學的王教授當然無法接受。
但是明明有反應停可以用,效果也不錯,屈廣全不想讓劉老師的母親錯過這樣的歷史機遇,畢竟生命是脆弱的,有藥物可以用,就不應該錯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