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天早上,吳有勝吃了早飯,休息了一會兒,就準備做一鍋豆腐出來。
食材,黃豆或者說大豆,是選用自家地裡種的豆子。
今年,也種了三分地的豆子,收穫後,也有幾十斤。
大豆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多吃大豆及豆製品,有利於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
大豆昨晚上已經用清水泡發好了。
為了方便磨漿,吳有勝特意買了個打漿機,以後做豆腐、做餈粑等,都用得上,就不需要再用那個石磨了,更加的省事一些。
至於說靈魂不靈魂的,吳有勝倒是不怎麼介意,那個方便省事,就用那個,味道上,也差別不是很大。
把打漿機洗乾淨,插上電,倒入泡發好的黃豆,啟動打漿機,很快,豆子就粉碎成漿。
用紗布稍稍的過濾一下,接著把生豆漿放入鍋裡大火蒸煮。
煮好後,舀出來,加入適量的石膏(硫酸鈣)磨成的漿水,也即是凝固劑。
俗話說‘滷水點豆腐’。
在北方稱為鹽滷(氯化鎂),做出來的豆腐較硬,南方的豆腐,較為軟嫩。
加入石膏漿水十分鐘左右,滾燙的豆漿就會凝結成豆腐花,要看豆腐花合不合適做豆腐,拿一根筷子插入,筷子穩穩的插入中間,那就是可以了。
如果筷子倒了,或者插不穩,則需要再加一些石膏漿水,增加凝固性。
“玲兒,燕子,你們去拿五個大碗出來,新鮮熱乎的豆腐腦,趁新鮮,味道更好。”
吳有勝看差不多了,就朝著在一旁觀看的姐妹倆說道。
“好嘞。”
很快,兩人就各自拿著碗出來了。
吳有勝拿了勺子,舀了上面新鮮的豆腐花。
之後,就是做豆腐了。
豆腐花舀出來,倒入方形的模具中,模具四面用細紗布覆蓋,上下面是空的,方便翻蓋。
倒入模具後,用鍋蓋壓住豆腐花,再在上面壓上幾塊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豆腐花裡面的水分,慢慢的滲透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