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竹門上的插銷,吳有勝把裝雞仔的籠子提出來。
村長要九隻,六叔和張壽濤就有魄力多了,直接要了十多隻。
挑的雞仔,百分之九十都是要的母雞,公雞也就村長、六叔、張壽濤一人要了幾隻。
母雞養大了能下蛋,公雞養大了,只能用來吃肉,不是村民的最佳選擇。
“村長,六叔,現在雞還小,可以喂一些嫩的草葉子,或者菜心,還可以去田裡挖蚯蚓,一些蟲子也可以當食物。”
吳有勝給大家說了些雞能吃的食物。
“嗯,俺們知道了。”
這時候,最好的雞食其實是蚯蚓,田裡很多,還可以自己培養,弄些牛糞、或者淤泥,就能弄很多,只要不怕髒,不怕累,成本其實很小。
後來就不太行了,蚯蚓很少,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田地板結現象越發嚴重,而且化肥還會殺死一部分的蚯蚓。
再往後,就更加的喪心病狂了,拿那些電蚯蚓的,專門弄大量的蚯蚓來賣。
吳有勝也說了怎麼去養蚯蚓,眾人聽了後,都滿意的提著雞仔子走了。
心裡想的是,哪裡的田裡蚯蚓多,等下就讓孩子去弄回來,反正小孩子也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能夠幫家裡人一些忙,再好不過了。
村民們看見村長等人都弄了雞回去養,議論紛紛的,不過還是在觀望,暫時沒有踏出那一步的打算,等過幾個月,有了結果再看。
吳有勝送走了村長等人,就把雞給放出來,讓它們自己去山裡找吃的,餵了小雞仔一些吃的,就不管了。
接著,回了家中,燒火做飯。給村長几個抓小雞,磨蹭了一陣子,再去跑步鍛鍊的話,就會影響做早飯時間,所以就沒有去跑步。
飯做好了後,兩姐妹生物鐘響了,不用吳有勝喊起床,自己就醒來了,習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當一個人長時間的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一系列的動作,時間久了,不用別人提醒,身體就會有記憶功能,自發的喚醒沉睡的身體。
姐妹倆吃完了飯,就上學去了。
留下來的吳有勝洗了碗,接著就扔了些草,扔進池塘裡,給魚餵食。
池塘裡的荷花長得很快,已經能看到一些長出了水面,相信要不了幾天,就能看到一片片碧綠的碩大荷葉,綻放在水面上,會很是壯觀。
今天白天,吳有勝計劃,把兔子的“養殖場”給建起來,也好正式的開始兔子的飼養。
吳有勝也沒那麼高的要求,只要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就行,平常時候,也可以放出來,院子前後大部分的地方,種上了樹的地方,都生長了一片的野草,正合適用來當兔子的食物,再輔以其他的一些菜葉子之類的,養殖起來,就不用費那麼大的力氣,就和養雞一樣,早上放出來,讓它們去山裡溜達,晚上回來喂一次就好了,不用操心太多的事。
他本身就是個嫌麻煩的人。
而且,這樣的“溜達雞、溜達兔”,長大後,肉質也更好,沒有飼料雞和飼料兔那麼難吃。
當然了,吳有勝也不是說隨便就弄一弄,那樣也不對。
叫了些人來幫忙,用木頭和樹枝圍起來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地面也修整了一番,差不多一天就給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