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這是你要我買的小雞仔,都在這兒了,你看看,檢查一下,有沒有問題?”
吳小秀早上託他買的雞苗,吳有勝回家後就給分好了,選的都是那些看著精神,沒什麼毛病的。
是吳有勝提議的養雞,總不能說人家拿回去,養了幾天,就養死了,出現那樣的狀況,必然會打擊村民的信心,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嗯。”
仔細的檢視了一下籠子裡的雞苗,吳小秀很是滿意,小雞仔一個個看著很精神,毛髮也沒有脫落的。
“小勝,這些花了多少錢,俺把錢給你。”
“沒多少,一共一塊多一點。”吳有勝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價錢該是多少就是多少,多說了,人家會覺得你坑他,說少了,人家也會心裡想,是不是雞苗有問題。
吳小秀也沒說啥,把錢給了。之前賣泥鰍和黃鱔的錢,大家都留著,不敢亂用,這時候一塊多錢還是能拿出來的。
等吳小秀走了後,吳有勝輕鬆了許多,一天下來,也很累,就躺在椅子上,休息了一小會兒。
等休息夠了,吳有勝就把兩隻死兔子給收拾了,剝皮去內臟,清洗,剁成塊,特意留了兔子腿,準備拿來烤著吃。也沒打算一下子把兩隻兔子都吃了,三個人也吃不完,先處理好,留下一隻,放空間內,儲存著,明天再吃。
吳小秀回去的時候,有村民看到了,就問起是怎麼一回事,吳小秀也沒有隱瞞,說起了養雞的事情,當然了,養蜜蜂這個事兒,就沒和人說了,畢竟是獨門生意,村裡就李光道會養蜂,不好對外人明說,怕有人嫉妒。
聽到訊息的村民們,也都動了心思,這些天,吳有勝的大動作不斷,又是養魚、又是養雞的,還都養了很多很多,就他們在路上見到的情景,就可以想象得出,吳有勝是下了多大的本錢。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吳有勝之前就和他們提了養雞的事情,這次見吳小秀這個婦女當家的,都下了決心,第一個跟上,其他人也覺得要回家和婆娘、老人好好說一說了。
農村人也沒多少的頭腦,能想明白如何才能致富,不過,普遍的思想,就是跟著聰明人幹,跟著那些成功人的後面,吃不了肉,喝口湯總行吧。
這個跟風思維,有利有弊,雖說是賺不了大錢,勉強混個溫飽還是可以的。
儘管跟風,容易導致一旦有了賺錢的門路,大家一股腦的跟進,最後供大於求,導致市場一地稀爛。
好比水果、豬肉、蔬菜這些,一有訊息說有人透過養豬賺了大錢,大家來年就一哄而上,紛紛效仿,最終,結果是怎麼樣的,大家也都知道了。
做生意也是如此,你這個月在這裡開個超市,生意很火爆,不用想,下個月,這周圍肯定會出現另一家甚至是好幾家的超市。
不過,開頭的跟風行為,一般來說,都能嚐到點兒甜頭。
吳有勝也能保證,村民們聽了他的意見,全部都養起了雞鴨,最後即使是賣不出去,也能給兜底,有一個現世世界當後背、當靠山,就是這麼豪橫。
而且這時候還是藍海市場,能下定決心幹這樣的事的,畢竟是少數,等過了兩三年,大家發現,養雞養鴨,並不會有人來管的時候,那就會變成紅海了。
大家回想一下,就會知道,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農村每家每戶是不是都養了些雞、鴨、豬、牛,後面養的多了,也就不怎麼稀缺了。
也有這樣一個現象,農村很少有大型的養殖場,一個原因就是,老百姓有自己的小心思,什麼賺錢,就幹什麼,導致周圍的市場飽和了,做不大,做不強。沒有這麼多的銷售門路,周圍的地方又是不缺,這就造成了,養殖的,都是小家小戶在弄,能做到全市、甚至是全國出名的,沒多少。
還有就是,知識、見識的極度缺乏,醫療條件也跟不上。有一句古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一場大病、一場瘟疫,就可能導致自己辛辛苦苦,多年的成果一朝盡喪,有很多的例子,有的四處借錢,養了一大池塘的魚,最後,一場病下來,魚全死了,養魚的魚塘主,萬念俱灰下,服毒、上吊自殺的,不在少數。
這一點,吳有勝就比大部分人都強得多,有空間的存在,很多的病症都能消除,再者,他也沒那個精力,去養太多的動物,夠自己吃就行了,所以也不太擔心這個。
知道了訊息的村民們,都回家商量去了。
在吳有勝做好了飯,準備吃的時候,就有人來上門詢問情況。
吳有勝也一一回答了,得知答案的,帶著滿腔的思緒,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