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陸寄山這裡沒有豐盈的物資訓練軍隊,在朝廷和西域談判談崩之後,戰爭的號角再次吹響。
這次的抵禦匈奴遠沒有前些年容易,他們軍中士兵吃不飽穿不暖,朝廷也壓著月錢一直不發,很快引起軍中戰士們的厭戰情緒。
轉折發生在第二年春天,陸寄山所率領的軍隊一改之前的所向披靡,反而在抗擊匈奴時候節節敗退。
沒有軍費,哪怕有再精妙的方法也無法拯救註定要換朝的歷史車輪。
陸寄山不忍心手下計程車兵全部葬身,主動提出與匈奴求和,匈奴王先是應下了求和的話,可是沒多久又反悔。
正在這個時候,朝廷的救濟終於到了西北。
陸寄山帶領軍隊反擊,大敗匈奴,將匈奴擊退八百里。
這次勝利之後荀後沒有再阻攔軍隊班師回朝,可是還沒拔營,上書舉報稱陸寄山叛國的奏摺上了荀後的桌子。
陸寄山被壓回京城。
證據就是所謂的陸寄山寫給匈奴王的求和信。
陸寄山連帶著整個陸家被罰以叛國罪,株連九族。
“當年你小叔是被人冤枉的,他寫給匈奴王的信根本就不是洩露機密,而是為了保住將士們的求和信!”
李五筒說著說著情緒激動起來,他這些年犯有咳嗽,一激動就咳嗽得厲害。
陸挽君聽得眼睛酸澀。
“李叔,那當年是誰舉報的我叔叔?”
當年舉報陸寄山的人是誰一直沒有浮出水面,李五筒等人只能根據這些年平步青雲的人來判斷他們當中到底是誰出賣了陸寄山。
“是陸豐年。”
李五筒每次提到陸豐年都忍不住氣血上湧,他剛開始並不知道出賣陸寄山的人是陸豐年,可就在幾年前,他前腳告訴陸豐年自己要去琅琊見他,後腳他就被人追殺。
再後來,陸豐年起復,而提拔他的人偏偏又是荀太后。
李五筒只需要稍稍一理清思路就知道當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年提出向匈奴王求和最早的人就是他陸豐年,寫信本來也該是軍中幕僚的任務,偏偏他提出由陸將軍寫更能體現誠意。想來那個時候起,他就已經和荀太后勾結,陷害陸家。”
李五筒眼眶發紅,雙目圓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