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經大亮,只是烏雲密佈,光線不明,殿中依然用油燈照亮。
朝臣們一雙雙眼睛望向小陸子手裡的奏摺。看似輕飄飄的奏摺,卻能改變天下無數寒子的命運,改變名門世家執宰天下的格局。
劉詢接過奏摺,立即開啟看了起來。殿中落針可聞,只有燈芯輕輕爆開的聲音。
程墨坦然端坐,準備接受來自朝臣們的攻訐。
一刻鐘後,劉詢把程墨揚揚灑灑兩千字的奏摺看完,面露喜色,道:“甚好,就按程卿的方略執行吧。”
說完命小陸子宣讀奏摺。
簡單說來,程墨的方略以明代的科舉制度為藍本,分為四級考試製,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生參加縣試,及格者稱為童生,取得院試資格,前往州郡參加院試。院試及格者稱為生員,又稱秀才。
秀才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秋天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是為解元。
鄉試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會試,考中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只有貢生才有資格參加最後一場考試,即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者是為進士。殿試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是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俗稱進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至於考試的內容,當然是治國綱要了,也就是由考官出題,考學生的政治主張,治國方略。考生可以在考題上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只要不是謀反言論,朝廷不得治罪。
只要是帝國的子民,不論貧富貴踐,都可以參加考試。
一句句通俗易懂的話傳進耳裡,羅光大受震撼。他以為程墨借改革排除異已,沒想到程墨設想得如此周全,這是完全為帝國網羅天下英才的節奏啊,程墨圖什麼?
羅光目光如炬盯在程墨臉上,只見這年方二十二歲的青年劍眉星目,面如白玉,一臉平靜,既沒有會為朝臣攻擊而惶恐,也沒有討好了皇帝而得意洋洋。他想,這青年好沉穩。
劉詢繼位,封程墨為九卿之一的衛尉,程墨開始了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便起床上朝的苦逼生活,但他在早朝上極少陳述自己的主張。他一來年輕,二來曾收留龍潛時的皇帝,很多朝臣以為劉詢在報恩,除了羨慕嫉妒恨他走了狗屎運,在路上隨便撿個人便能成為皇帝之外,更多的是輕視。
年底程墨心血來潮,要在京城建供暖系統,很多朝臣持觀望態度,踴躍報名安裝的大多是勳貴,朝臣直到大將軍府安裝好後,才開始報名。
剛才見程墨提出改舉察制和徵辟製為科舉制,文官們吵吵嚷嚷,多為嘲諷,雖不敢指名道姓嘲笑程墨,但主意是程墨提出來的,指不指名,又有什麼不同?
現在聽了這麼周密的方略,不要說羅光,就是蘇執等文官,都在心裡暗讚一聲:“這青年設想得好周全。”
若是按程墨的方略執行下去,只怕天下英才,如過江之鯽,都奔帝京而來了。到時,皇帝取天下英才以供自己驅策,帝國想不強大,也不可能了。
蘇執卻想,這方略果然不計出身,只要有真才實學,便能得以入仕,倒是一視同仁。他在慶幸沒有出言反對的同時,又想起自家女兒,難怪以程墨的出身,權傾朝野的霍大將軍會把女兒嫁給他,霍大將軍分明是慧眼識英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