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其實這小嘉城不過是滄州眾多附屬城市中的其中一座。即便如此就有如此氣勢,怎能讓人不生羨慕之情。滄州之大也可見一斑。此處也遠未到鏢隊一行人的目的地。真正到達滄州州城,還需越過遠處連綿的群山。但無論怎麼說,進了小嘉城就是進了滄州了。
眾人就這樣懷著感嘆與不安進入瞭如今正風起雲湧的滄州境內。
滄州,位處瀧江上游連線雍、河二州呈掎角之勢俯瞰其餘三州。雖說王朝的都城位於燕州上京。但對於如今的趙國百姓來說,滄州才是國家的中心。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南趙如今的勢力劃分了。一甲子前,原本幅員遼闊稱霸荊南十三州的大趙王朝與西域蠻族的六國聯軍發生了一場大戰。那一戰,趙大敗,損七州之地,只餘瀧江以南的的河、雍、滄、幽、梁、燕六州。史稱六夷之亂。
從此,退居南方的大趙王朝變成了南趙小朝廷。天意弄人,勢如破竹的蠻族六國,在佔領大半荊南地區後不久竟因為資源分配問題大打出手,最終分崩離析,各自圈佔荊南州郡。正因如此,南趙才得以在過去的六十年裡偏居一隅,享受了來之不易的安寧。
數百年來趙人一向視自己為天朝上國之人,即便是國破家亡,那份與生俱來的高傲卻沒有在起初的十多年裡褪去。收復失地的呼聲在最初遷都的歲月裡不絕於耳。可皇族李氏一脈卻一蹶不振。自淪落江南後,李趙皇帝一代比一代庸碌,當朝天子李夢潛更是沉迷享樂無心朝政。上行下效,官員的腐敗也日益加重。草菅人命成為習以為常,官匪勾結更是稀鬆可見。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民間竟沒有掀起推翻朝廷的風浪。
因為那些不平的事情有人去管了。對朝廷失望透頂的百姓選擇了能夠庇護他們的新的制度。
南趙祥保七年,趙宣帝李鴻業駕崩,次年新帝繼位。新的勢力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竄出。那股勢力叫做江湖。
在這江湖裡,林立著不計其數的宗門。他們沒有王法,只有幫規。唯一的道理是手中的刀。君臣綱常被江湖道義所取代。稍強一點的幫派更是圈地自主,當地的百姓也漠然接受。那是一個城頭豎杆大王旗的就能統轄一方的時代。原本就存在的宗門迅速壯大,新的幫派又陸續登場。原本尚文的大趙王朝百姓,在經歷了摧殘與失望後變得崇武起來。不相信政權,不相信文明的他們各自拉幫結派過上了快意恩仇的生活。
幸好,幫派宗門和起義軍不同,他們不需要自己噹噹皇帝。反倒需要一個無能的政權做表面文章。況且,不可能所有人都去當江湖人,世道再差也需要正常的人家。正因如此皇族李氏依舊可以在這個實際由龐大宗門操控的王國裡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當然所有人心裡都清楚,江湖門派向叛軍的轉變只在一念之間。真正讓雙方都按兵不動的原因在於皇權衰敗,軍隊羸弱。皇族無法一舉消滅江湖宗門,也只能裝作瞎子。而江湖門派又是各自為政,無法統一起來。南趙如今的格局就像昔年的大週一般,是宗主國與各個諸侯共治的。
在這些大大小小如諸侯一般的宗門裡,滄州九環山脈雲煥宗是繞不開的一大勢力。前代宗主雲仲山背後的雲家便是雲煥宗的核心。但由於半年多前的一個江湖傳聞,此時的雲煥宗正面臨著天翻地覆的鉅變。
九環山枯榮峰浮雲山莊便是雲煥宗的總舵。過去的數十年裡,枯榮峰浮雲山莊一直是滄州江湖人所仰望的山巔。山莊前的千丈階似乎是在宣誓這個強大宗門與其他門派只見的雲泥之別。
而如今,千丈階依舊,拾級而上的人卻沒了那仰望的心。山莊還是那麼肅然莊嚴,可是在那龐大的軀殼裡卻少了支撐一切的脊樑。即便山莊建於高峰之上聳立於天地之間,這份從容也不過是一棟危樓在倒塌前產生的幻像。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浮雲無常易飄散。
這半年來,滄州的江湖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南趙的江湖都在向這座“危樓”聚集。漩渦的中心,該是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在那些向漩渦中心聚集的人裡,有著一條鏢隊。此時的他們剛剛到達小嘉城。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支不起眼的鏢隊踏入滄州境內的一刻起,命運就已經向他們下達了最後的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