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紀輕嘆一聲:
“道果或來自於天,可執掌者卻是人,以人心掌天道,自會有諸般不適應,於人於天,都有莫大的危害。
所以,我說,神通不足持。萬事萬物,終有代價。”
說到此處,茶館內已是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靜靜的咀嚼著徐文紀的話,或皺眉,或疑惑,或茫然。
見此,徐文紀頓了一頓,才繼續說道:
“所謂煉化道果之儀式之所以有種種不合理之處,就在於此了。這儀式,或許未必來自於天,可必定不是來自於人。
人足萬物缺,則削人而全萬物。如此說法,你可認同?”
對於道果,徐文紀是有過探究的。
曾經在大內藏書閣內編纂諸史的他,自然看到過歷朝歷代疑似或明確是道果所擁有者的所作所為。
他是很篤定,一切道果的儀式,都是背離人道趨於天道的。
對於冥冥之中或存或不存的天道而言,這或許是祂平衡萬類的手段,可對於人來說,這卻是大大的有害了。
環顧四海八荒,寰宇內外,可有一山,比的上‘人’更高呢?
“天人相沖……”
冀龍山心頭震動。
這一番話,是他從未聽說過的,可卻非常有道理。
讓他一時有些心亂。
“你之道果,或是掀起兵戈,或是其他,可你捫心自問,這所謂儀式,真是你心中所想嗎?”
徐文紀神色微有黯淡:
“你我,終歸是人。”
“……冀某說不過老大人,可您也不必指望能說服我。”
冀龍山心中微震,但還是穩住心神,深深吸了一口氣,也不再多說,徑直飲盡杯中茶水,問出最後一問:
“聶文洞,在哪裡?”
“聶文洞……”
徐文紀有些驚訝,又有些瞭然。
尋常人問問題,不外乎兩種,一種,開門見山,第一問即是心中最為迫切想要知道的。
反之,則是第二種。
換而言之,在冀龍山的心中,他的行蹤是如何洩露的,自己手中能威脅到他的手段,統統都不及聶文洞的下落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