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韜被刺殺於學堂之中,他的一聲可謂平凡。
相比較於歷史上他如今更加的寂寂無名,建安九年,他是第一批被郭圖說動,選擇離開學堂也不加入仕途的人。
當初他的成績在冠軍學堂可為一流,能夠勝過他的寥寥無幾。
蔡邕對其評價,允文允武,聰慧異常,有大略在胸,有良謀在腹,內可治理一方,外或可為將。
雖無頂尖之才,卻有中庸之道。
那個時候,石韜可以去出鎮荊州主簿,甚至有希望在兩年之內外放縣令,五年之內升任太守。
可石韜沒有這麼選擇,他選擇了進入蜀中,選擇了前往南中。
他見到了那南中懵懂無知的蠻夷之輩,看著他們好勇鬥狠之下還有諸如班洪之地這種重信輕利之人的存在。
只可惜語言不通,習性不同,沒有完整的教導,讓他們和大漢之民成為了水火不容的兩個勢力。
他遊歷蜀中各地,進入了巴郡拜訪過劉封,同樣也經過劉封的引薦,拜訪了巴郡隱居的臥虎公。
並且在他的引導下,他代替劉封走訪了當年蜀中的諸多老人,也知道這些老人曾經在蜀中做了什麼又為何受到川蜀之人的愛戴。
他們說到底,就是教化二字罷了。
無論是那五斗米教還是那景公等人,都只不過是教化二字,川蜀之人崇尚巫蠱,信天信命卻唯獨不信自己。
他們生死全憑運氣,是這些人一個村子一個村子走出來的,一座山一座山訪出來的。
川蜀多隱士,卻只有這些人願意為了這一地百姓而努力,所以石韜拒絕了眾人的挽留。
最終選擇留在了南中。
他教導過南中的蠻夷,支援過巴郡之中的巴賨,最後定居在了武陵的群山之中。
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這一待就是十年,石韜從醫術上學習治病救人的手段,從冠軍學堂借來墨家的諸多典籍。
從農家那裡從新學習如何耕種,如何在山中耕種。
他教導武陵之蠻夷如何識文斷字,如何打井耕田,如何打造器皿,如何更好生活。
人心總歸是肉長的,這些事情,終歸還是能夠打動蠻人。
慢慢的武陵之地的蠻夷接受了石韜,也接受了大漢,就和天下各地的先生們一樣,他們明明有著更好的未來。
去進入山中村落,進入貧困之家,將教化之事傳遍四方。
直到今日,他被殺死在自己的院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