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練拳的過程當中,不但要講究進攻,同時也要講究防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顧打合一。
“顧”在以前的文字當中,就是要把身體給看住,顧住的意思,也就是防守的意思。
在進攻的同時,我們也要兼顧到防守。
而這種狀態,我們平時可以在訓練木人樁的時候訓練到,也就是做到上下齊進。
同時上下封鎖防守,避免自己的要害被對方打擊。
而這種狀態,往往在實戰的過程中用得比較多。
真正的實戰對抗,經常是什麼狀態?是單腿支撐的狀態。
因為整個過程都是在移動當中完成的,所以在動步中發勁就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朋友在定步,兩腳踩實的狀態下,可以輕鬆地發出很大的勁力。
但是當我們把一條腿抬起來的時候,一條腿支撐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整個身體的勁力就全部失去了。
這是因為在單腿支撐狀態下發勁,再透過蹬地轉胯來傳導勁力,是不現實的。
這個時候我們要運用到的主要勁力來源,其實不是地面,而是什麼?
身體的五張弓。其中最重要的是腰胯發力、核心發力)
真正懂拳的朋友都知道,蹬地、轉胯、送肩,這種發力模式確實是正確的。
但也僅限初學者在初期尋找勁力傳導的時候作用。
一旦到了一定程度,想要融會貫通,不學會單腿發力,那是不現實的。
打過對抗的朋友,都明白腰胯發力、核心發力的重要,每一次上步出拳,都是身子擰動帶出的,而非腳的蹬地。
地面,其實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我們在平時打拳發力的過程中,主要依賴的其實還是身體的五張弓,也就是依賴自己的身體。
而地面的反彈力呢,這是錦上添花的。
沒有,我們也能夠發力;有,那更好了。
而不是離開了地面,就像魚離開水,我們就完全不知道怎麼發力了。
以前的老拳師,講行止坐臥皆是行拳。
意思無論是坐著,躺著,站著,走著,他都可以練拳。
同時呢,也有記載,民國那些高手,他們行止坐臥的過程中都能夠進行反擊。
無論誰在什麼時候偷襲他,他都能夠做出一個快速的反應,依賴的是什麼?
就是自己的五張弓身體的一個崩彈。
在那個時代多危險啊,經常有人偷襲。
這種情況出來,不可能說:等一下,等我站起來,等我踩在地上,我才跟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