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電視劇的製作方式,與國內不同。
在半島,生產和播放電視劇的只有三個平臺,分別是MBC、KBS和SBS三家電視臺,其中KBS是半國家性質的電視臺,SBS和MBC則是純粹靠廣告收益贏利的私人電視臺。
而半島電視劇製作模式,實行的是編劇中心制。
雖然沒有明確定義,但“好萊塢編劇之父”羅伯特•麥基認為:作為總指揮,他出來動手寫其中的幾集,還要監督常規演員陣容,選擇演員和客串明星,決定拍攝計劃和製作預算,甚至對片中音樂、置景、化妝、表演提出決定性意見。
在這樣的制度中,編劇具有較之導演與明星,更高的話語權與決定權。
從劇本走向到細節、演員挑選與表演等,均以編劇意見為主。
在半島,一部電視劇的影響力分配,大致為:編劇佔70%80%,演員佔20%,導演佔20%。
編劇,是整個團隊的心臟。
這是半島所有從業者的基本認知,一位金牌編劇的稿酬,通常和片中最大牌的男女主角片酬不相上下。
而編劇,也並非屬於電視臺內部人員,多有自己的團隊,甚至是公司,用於接洽和劇本創作。
洛成想要將09年的西卡,打造成一位金牌編劇,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
而且,讓她成為編劇,創作出的劇本,還能提供角色、OST等等資源,為隊伍裡的其他成員創造機會。
這樣的西卡,得到的不僅僅是自身的成長,更是整個團隊的進步。
最重要的一點。
如此重要的她,只要不出現重大變故,就算再過幾年,還會出現15年的事件嗎?
現實不是戲劇。
如果能夠沒有衝突,平穩而順利的成長,怕是沒有幾個人,會想過那刺激心跳的生活吧。
蘇賢晶作為金牌編劇,出道也有二十餘年,代表作有《我的女兒素英》、《燦爛的遺產》、《檢察官公主》、《49日》等。
其中最出彩的作品,便是《燦爛的遺產》。
不過自從19年《我的黃金色人生》之後,她就沒有了新的作品,處於半隱退的狀態。
接到華國樂新娛樂的邀約通知後,蘇賢晶是有些茫然的,不知道對方是想做什麼,不過既然是一位有錢人,那她也不會拒絕。
說不定,還能拉到一筆投資。
就算她現在沒有作品,也不是不能帶上團隊裡的後輩,給他們鋪路。
地點,就定在了半島首爾。
倒不是洛成太主動,而是想借此機會,去首爾看看,當作是旅遊吧。
三十多年的生活,不是穿著開襠褲不懂事,就是把青春獻給了學校和公司,偶爾的幾次所謂旅遊,也是在附近的山區景區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