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對此心知肚明。
所以當他看到一個真正的劇組在不斷地忙碌成型,隨著演員的一個個到位,他的心裡忽然生出幾分惶恐,如果到了真正拍攝的時候,自己演不出來,那該多尷尬,多丟人!
他開始仔細地研讀劇本,甚至給主角寫了人物小傳。
整個故事其實只有兩條線。
第一條是主角於小北的同期戰友趙軍的死。
趙軍為什麼會死?
因為他執行完任務想要搭他父親的車上高原,結果他父親的車被人拆了,只好臨時搭乘卡車,結果在路上出了事故,被甩下了數百米的深淵。
誰拆了他父親的車?
於小北。
於小北家裡是開汽車修理鋪的,所以他嗜好拆車裝車,因為和一個老兵鬥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拆了兵站部政委的車。
而這個政委,就是趙軍的父親。
偶然的事件是珠子,命運把它們串成了一條鏈子。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這條鏈子彷彿成了一道緊箍咒,深深紮根在於小北的頭上,讓他從自由走向自律,從脆弱走向堅韌。
第二條線是帶他的老兵張仲良的死。
張仲良數年前執行一項運送物資的任務的時候,因為山洪暴發,而他又處理不當,導致一整車的物資被洪水沖走,這成了他的心病。
為了治這塊心病,他扛著病體不復員,就守在川藏線上,甚至為此和妻子離了婚。
當張仲良和於小北再一次執行運輸物資的任務的時候,命運轉動了齒輪。
前事重現,山洪暴發,隨著河水的不斷上漲,只有拆車,把零件運過河,重新組裝。
車拆了,任務完成了,老兵張仲良被淹沒在了滔滔河水裡,只留下一副手套和同樣守在川藏線等著他回家的妻子。
當犧牲成為一種信仰,平凡會變得偉大。
楊琛忽然想到了兩個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