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時下的國內製藥企業,是重市場、重藥品生產而輕視行政後勤管理的單位,也沒有什麼人力資源概念,只有人事部。
G公司的人事部,就是二個人,一個負責招聘,另一個負責檔案,實際就是人事檔案室,跟公司辦公室合併辦公,由辦公室主任兼任人事部經理。
所以,在許多人看來,G公司有一個辦公室主任管理內務即可。
而營銷則是重重之重,程有福能力再強,也沒有三頭六臂,他董事長兼總裁已經屬於雙肩挑了,不可能再去分管營銷,名義上還是要有一個副總分管。
於是乎,耿建名正言順的出任營銷副總。
耿建分管營銷工作之後,發現這個藥品營銷與其它商品銷售有許多不同之處。
這個粗放式大包制度,有許多弊端,整個醫藥市場資源都被市場部經理、片區主管們所掌握。他們不願意、也不會把這些資源“秘密”填在表上交給公司。
報上來的資料訊息都不完全,不是缺少聯絡電話,就是沒有學歷、家庭和職務職稱等內容。
甚至說,有許多姓名和內容都是假的。
藥品是透過什麼途徑進入這家醫院上架銷售,是院長還是主任幫的忙?
哪些門診醫生是開公司處方藥的主力?
藥品是透過哪家醫藥公司主派送?
這些資料檔案,在公司營銷部門的檔案櫃裡,要不就是沒有、或不全,如果是全的,那肯定是假的。
實際,這些寶貴資料,都在大醫藥代表或主管手上,這是他們的私產。
所以,許多醫院的醫生對藥品品種的認知,只認識醫藥代表而不認生產廠家,只認人而不認品牌。
“這是XXX他的品種…”
這種嚴重有悖於營銷理論的奇葩現象,讓人啼笑皆非,但在國內醫藥市場中卻普遍存在。
這就是藥品銷售中“坑爹”的怪圈:鐵打的醫藥代表,流水的藥品品種。
許多市場做得優秀的醫藥代表,成了國內許多中小藥企眼中的救世主,香餑餑,趨之若鶩。
這些藥企不組建自己的營銷隊伍,採用代理招商方式,將自己的藥品透過某位醫藥代表,從而推向市場。
那像耿建這個營銷副總平時管什麼呢?大多情況下,就是充當公司的總管家,協調服務好這些個“封疆大吏”。
說白了,盡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