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應該是讀者對於網路作者的一種尊稱,字面上的意思是大能,大才之類。只是又不能直稱我們這些網路作者是為大能,或者大才之類,於是,便有了大大的稱謂。”
“原來這樣,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一層含義。那麼,陳大您對武俠的理解是什麼呢?”
“在我的理解當中,武俠是一種文化。而不是先有武俠,才有武俠文化。應該是先有武俠文化,後有武俠。其中的武指的是武力,俠,我認為是中國一直傳承的學問。其中他包括道,德,義,理,信,誠……
眾人聽到陳佳一如此分析,皆是暗暗點頭。這樣的解釋,應該很恰當。雖然很多人對於武俠的理解各不一樣,但若是聽了陳佳一這一種解釋,想必也不會反對。
停了停,陳佳一繼續說道,武與俠是相輔相成的,當俠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武可能就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當武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那麼俠便體現了他的高大。正像金庸老先生寫的郭靖郭大俠,他便是俠之大者中的人物。他用他的俠義,聚集萬千俠客與他一起共守襄陽城,這便是隻有俠才能做到。若只是武,恐怕這個時候也難有作為。”
“好,說的好。”
聽到陳佳一說完何謂武俠,一眾大家,皆是拍手撐好。特別是倪匡,表現最為激動。而這時,主持人也將目光放到了倪框的身上。
“請問倪先生,您這麼激動,不知對武俠又有何意見?”
倪匡也是一個寫武俠的高手,雖然武俠產量不多,但怎麼說,在武俠派別當中,也算有一定的地位。
“唉,武俠嘛,我對武俠文化哪有查兄理解深刻。再說,我寫武俠也不如查兄。要不然,我就不會另想新法,寫衛斯理了。”
言下之意,就是金庸這傢伙的武俠體系太牛了。牛的倪匡也沒辦法,只好另開新路。強如倪匡這樣的奇才,能沒得辦法打破金庸的武俠體系。還好倪匡聰明絕頂,在科幻市場闖出了鼎鼎大名,倒也並不羨慕金庸。
倪匡說完,大家卻是笑了起來。
若是一個比較娛樂的節目,主持人還真想說一句,“金大俠呀,為啥你要將寫的這麼好。你可知道,你寫的別人都沒有活路了。”
“我們不妨問問兩位研究學術的大家,看看兩位旁觀者,又對武俠有什麼樣的理解?”
這時,主持人將話語轉向了袁潭秋,問道,“袁教授,您在研究學術的時候,有沒有專門研究過武俠文化,或者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雖然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但前幾年的時候,我代了一群學生,也做過關於武俠文化的課題。特別是金兄為代表的新派武俠作品,這些當中的角色已經深入人心。就像小龍女,楊過,郭靖之類的人物,已經是武俠文化的一種體現。
而什麼叫做武俠,這個我們也很難定義。若是引用,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之說,似乎也不太準確……後來,我與徐兄對武俠一詞專門討論過。為此,我們得到過相同的觀點。認為,武俠就是武俠。就像江湖一詞,其實並不要刻意的去做一種解釋。”
自古中華學問,皆有很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奧義。而這個武俠,便與江湖一樣。是那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文化。
“看來,大家對於武俠的理解都不一樣。那麼,我們還是來問一問,金庸金老先生。不知金老先生對於武俠的理解,又是怎麼樣的?”
“其實不管是佳一小友對於武俠的理解,還是袁兄,徐兄對於武俠的理解,我都基本認同。你要問我對於武俠的理解,恐怕我只能用我的十五部作品來回答您。”
金庸一生寫出了十五部武俠作品,應該還算完整的解釋了什麼才叫武俠。
這個解釋,或許才是最貼切的。
“不錯,我想,也只有金老先生這十五部作品才能解釋什麼才是武俠。只是至金老先生封筆,梁老先生退出武俠一界之後。如今不管是內地還是港臺,優秀的武俠似乎只出現過一部英雄志。其他一類,皆是平平奇。更有人喊著,金庸之後武俠的口號……”
回首當年金庸,古龍,梁羽生,一系列的武俠大師。只是至他們之後,武俠類作品就此斷層。真是十年武俠今何在,路人不禁問金庸。
“我想,主持人,你現在不能說這個口號了。因為,現在出了一部誅仙。”
這時,徐良坐在一邊,大力崇起陳佳一的誅仙。
【
愛尚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