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下個禮拜是你們第一次來七場,我們鎮上肯定有土匪的眼線,所以,這個,這個,”唐福勝一咬牙“我厚著臉皮求祝隊長,多帶一點人來,槍也全帶上,這樣好嚇嚇那些赤佬!”
“呵呵”祝為民不說話,臉上似笑非笑。
唐福勝一拍腦袋,“看我,看我”
說著從懷裡掏出兩張紙來,往祝為民手裡塞。
“一點小意思,小意思,祝先生買杯酒喝!”
祝為民推辭不得只能接過,一看這是周浦大糧行所簽發的米票。
這是魚米之鄉的一種民間貨幣,比不得官方鈔票那樣印刷精美,但南匯乃至整個浦東都比鈔票好用的多。
米票原本是一種交易憑證來源於糧食買賣,收穫季節農民將稻子軋成大米後賣給鎮上的米行。
能開米行的都是大富之家,幾代人的積累,非常可觀。
但即便是這樣,在秋收新米上市時,本錢也不足以支付全部的收米款。
在以前可以打個白條,等米行把米賣掉後,種糧農民再去取米款,反正都是鎮上鄉親,倒也從來沒有不認賬的事情發生。
而且這白條對農民也有好處,是自帶利息的。
若是收糧後一兩個月內兌換,那就是按照面值給,要是到臘月可以加兩分利息,若是等來年春耕前去兌換,那利息可以給到五分。
江南民間富庶,鄉民不急著用錢的話,倒也願意收白條。
可東洋人進來後,物價一天一變,秋天的100塊錢還能買兩頭牛,到了冬天只能買一頭了……
這樣農民自然不願意,但米行手頭缺乏足夠現金也是事實。
於是便籤發米票,載明持票人可憑票隨時來米行支取票面載明的大米數量,或者按照時價支付現金。
這樣一來,購銷兩便皆大歡喜。
時間久了,大家發現這米票比鈔票都好用,畢竟鈔票會貶值,但大米不會。
而且米票單票價值高攜帶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