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競技體育,在改開之後迎來了潮湧般的一波波發展高峰。
而作為競技體育中職業化程度最高的網球專案,卻一直到了2004年之後,才在世界競技場上取得突破。
而這個突破口,就是來自於女雙。
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滿貫冠軍,來自於2004年澳網青少年組女雙決賽。
孫勝男搭檔詹詠然,在決賽中擊敗了瓦伊迪索娃組合而奪冠。
這既是華夏第一次奪得大滿貫冠軍,也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大滿貫冠軍。
到了2006年,鄭潔和晏紫搭檔,連續拿下了當年的澳網和溫網的大滿貫雙打冠軍。這兩個冠軍,也是華夏選手乃至亞洲選手第一次奪得網球大滿貫成年組的冠軍。
但是,就像華夏的足球一樣。
即使當年的鏗鏘玫瑰們曾經榮獲世界亞軍,華夏足球在國際足壇上仍然沒有得到仍有的尊重。
只有男子足球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真正實力的代表。
其實在網球的國際賽場上,大體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就像李娜那本《獨自上場》的書名一樣,作為職業化程度最高的網球專案,整個世界的目光幾乎都集中在男女單打上。
即使單打只獲得了亞軍、第三名,排名進入前十,甚至前二十、前五十,也代表著一個網球運動員職業生涯達到了一定高度,大家也能記得TA們的名字。
美國傳奇的布萊恩兄弟,至今已經獲得了一百多個網球男子雙打的世界冠軍。然而又有多少球迷知道他們,能記得他們的名字呢?
只有單打。
只有單打才令世界矚目,才真正代表著一個網球運動員、一個國家或地區網球專案發展的水準。
在王一男獲得這個法網青少年組冠軍之前,大滿貫正賽的賽場上還從未出現過華夏選手。
即使在大滿貫的資格賽上,也難得一見華夏人的身影。
此前的亞洲一哥,泰國的斯里查潘所獲得的最好成績,也僅僅是大滿貫的八強。
因此王一男所獲得的這個法網公開賽的青少年世界冠軍,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雖然只是青少年組,卻依然令世界矚目。
就像U19、U21的青年男子足球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佳績一樣,它讓人看到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這個專案上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的希望。
此時的王一男,無疑代表著華夏男子網球的未來和希望,也是亞洲網球的未來和希望。
在王一男和楊宗樺這場決賽開打前,賽場下已經聚攏了太多的各個國家的記者。
無論這兩個選手最終誰獲勝,都將掀開世界網球發展史上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