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娘子與呂青行軍三日,到了淮南交界帶,呂青的前鋒營便先出發了。
而郭娘子與邊境軍匯合,合兵,約有八千人,再加上呂青的三千精銳,足有一萬一千餘人。她坐震後方,一面行進,一面令人探知馬超的行軍程序。
而馬超早收到了信,要他去與郭娘子合兵。
但馬超這個人,他能聽話,才怪了!
到底是年少氣盛,這心裡就特別的貪首功或者說就想要在這一帶一名驚天下,最好能與呂嫻媲美那一種程度。
他照樣不理會這徐庶的信,一心的要越過郭娘子和呂青,要爭首功。
偏這龐統也是這樣的,本就是逞能恃才之人,加上對手是老友諸葛亮,一門心思的要一較高下,他也是此意,這兩人難得有一拍即合的時候,因此狼狽為奸,便先繞道去堵諸葛亮的大軍。
龐統當然知道五千人馬實在太少,因此也沒那麼自負過頭,回了信送與郭娘子,只叫她接應。意思就是較勁是他與諸葛較勁,但是呢首功是他們的,就叫郭娘子與呂青接應。
也幸虧郭娘子不是那種爭功的人,若是旁人看了這信,先不說聽不聽從,只說看了這信能服氣?!
要是脾氣好的,就忍著罷了,也不影響大事,要是脾氣不怎麼樣的,也是不顧一切,去爭個首功,打亂計劃還是小的,真弄不好,得相互內鬥起來壞了大謀。這種事也屢見不鮮。
郭娘子對馬超的性格心裡也有數,因此知道,她必須得押後,若不然無人援應,馬超陷在前面,那就好笑了。
因此她寫了信與呂青,只叫他策應馬超,不必爭功而不顧大事。
呂青也是這般性情,知道馬超這急性子,也沒有爭功的意思,就是顧全大局,從另一側打算策應馬超。
郭娘子對呂青這個弟子很瞭解,知道他雖年輕,卻十分沉穩可靠,去了信後便也不擔心。
只有徐庶接到龐統的信,像哽住了似的,然後拿給袁耀看了看。
袁耀忍俊不禁,道:“這二人,竟還有這麼難得意見統一的時候,也算稀罕了。”
徐庶頗覺頭疼,苦笑道:“一個自負,一個好勝爭強,偏偏湊到一塊去了。千萬別折損了才好。不然一世英雄毀了不言,只說萬一馬超有什麼閃失,河內與西涼佈局毀於一旦。”
袁耀聽了也有點無語。想了想,道:“龐士元終歸是有才之人,未必就會落敗於諸葛孔明,這二人不是齊名於天下嗎?!棋逢對手,未必就敗了。”
袁耀看著徐庶這愁人相,都同情他這麼殫精竭慮,只能安慰他,道:“郭娘子穩重,呂青驍勇沉穩,若馬超有閃失,尚有接應。而劉備軍無援兵,縱強,也並非天能。我倒覺得,讓龐統與馬超吃點虧也好,才能接受教訓。”
徐庶苦中作樂,道:“教訓?對有些善於總結的人才算是教訓,這二人便是吃了虧,也只會相互埋怨,歸責於對方,哪裡會受什麼教訓?!”
“……”袁耀一想也是,一時之間也是無語至極了。
也是哈,徐庶叫他們合兵共進,這二人偏不,非要自作主張。能怎麼辦!?偏馬超現在是西涼兵,徐州也沒有辦法對他處罰,叫他聽從軍令。
他不配合,只能配合他了。
徐庶的眉心是突突的跳,心中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這兩個人,只怕有的折騰。千萬別惹出事來啊,真是!
徐庶看向當陽的地形,眉頭蹙的能夾死蒼蠅。他馬上寫信與郭娘子和呂青,叫他們隨時接應這馬超和龐統吧。
徐庶料中了很大可能在當陽,龐統也料中了,因此他三催四催的催馬超往當陽趕,先到達若能佔住地勢之利,也許此戰,可出其不意而破劉備大軍。
也如徐庶如料,這兩個人雖不誤正事,但也極盡挖苦之能。
比如龐統說馬超吧,“將軍與呂青將軍在徐州就不分高下,倘若此次功勞下於呂青,只恐將軍不能顯威于徐州軍也,人人皆道馬氏無人,豈不叫人笑哉!?”
馬超是能善人嗎,他也回諷,冷冷道:“軍師之才若此次敗於諸葛孔明之手,天下人並不笑我馬超無能,只笑軍師無用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