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在於,如果曹操真的失了勢,或是死了,只要曹氏將領,子嗣之中,有出色者,自可領而代之,這叫枯木新發之際遇。
曹氏不滅,就不算真正的死亡。
所以為何古代一殺就要滅九族,就是因為根深蒂固,不拔清,後患無窮之意。
而曹操的兒子們也有出色者,若真有事,他們倚著這虎豹騎,這些後組之力,再重組領導這一整個系統,都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族中有人能擔當大任,前任之死只是一次失敗,而族中無人,便是毀滅!
呂氏無有其它後人,這就是徐州最大的隱患。
呂嫻只要死了,呂布不足為懼,必死無疑。至於人心,散碎如沙,旦夕而毀根本,實是易事。
因為除了呂嫻,至少現在,再沒有一個人可以繼承她的一切,將這一切的力量和資源重新擔起來可以對抗諸侯。
這就是最大的弱點了。
只是怎麼殺呂嫻,就成了一個重大的問題,而且是最大的問題。
此小兒極年輕,倘以經年,將來呂氏枝繁葉茂,就再也不是空中樓閣,一盤散沙了,自能凝聚於呂氏族內,只恐那時,再想催毀,難於今百倍。
曹操檄文已發出,天下震驚,諸侯皆知曹袁一戰已避不可免,而令諸侯沒預料到的是,徐州也跟隨在後,響應曹公檄文,發出討袁賊檄文,而徐州這一舉,攪亂了九州現在的局面,以至水變得更加混亂。天下更為震驚,不是震驚於呂布舔不知恥,前與曹賊大戰過,現在又結盟共討袁紹,而在於,這檄文是劉琦起草的!
劉琦是誰?!劉表的長子,荊州長公子!
他起草此檄的意義,遠非寫出來的文字那麼簡單,這件事的背後意義,在於局勢因他的這份態度,而變得更加複雜,亂成一團。
劉琦站了徐州,而劉表與袁紹有盟,甚至劉表已經公然發書,應了袁紹的檄文,言定隨袁公後,發兵助袁公討曹操。
而現在劉琦這樣一站出來,立刻讓劉表與袁紹的結盟變成了笑話。他站呂布,就等於是站呂布與曹操的聯盟,這是與袁結對著幹,還是與親生父親對著幹,或者是歸順徐州的意思?!
抑或者,根本就是劉表授意此事?!
這件事,就算是混水的魚,攪亂了一池的水。
天下人因此說什麼的都有,有如劉備言劉琦被徐州脅迫,以至被藉以名義,而做出違心之舉,然後趁機表彰了一下劉琦本是溫順忠孝的佳公子,自被徐州扣留以後,背君,背父,背盟,以至成為天下罪人,此是呂氏之不仁,不義,大逆之舉……
劉備都這樣說了,徐州能不回應嗎?!
賈詡沒出面,但是陳宮卻親自寫了書回應,卻不是正面回應,並未辯解劉琦是本心還是違心,而是大罵劉備假仁假義,明面上支應劉表,響應袁紹,實則暗地裡早與曹操暗中有盟。然後又罵他不是好人,明明與徐州是一方的人,卻暗下來刺我徐州,想兩面做人,大罵天下最假仁假義的即是劉備!然後,還把曹操與劉備的信給丟出來了……又罵劉備這等兩面好人,實則兩面三刀的小人之言,如此能信?!
那天下因此事給鬧的混亂的,兵事未對陣,那罵聲就已經如火如荼了。
那曹操再想不到,徐州是這個騷操作,而呂布父女更不要臉,公然在檄文裡寫了,要借道兗州,去伐袁紹。
徐州檄文寫了啥呢,一是寫袁尚不義,幾番追殺,二是寫曹操仁義,護送有義,三就是寫借道兗州了,這是將此事放到了天下人眼前。
而曹操便是再有計謀,也沒想到徐州是這個操作的,把他與劉備的信丟到了天下人的眼前,然後還一番掏心掏肺的說什麼,說曹公仁義,護呂嫻,呂氏感激在心,但是實不忍曹公被劉備這樣的人矇蔽,這才一舉而揭示之,以勿亂天下公道。
曹操是真的暈了,對郭嘉服氣道:“亂拳打死老師父,這一舉,看似無厘頭,其實,這是破了吾與劉備的暗盟了。”
郭嘉也嘆,道:“劉備確實有些一言難盡,依賴他之力少有,然此人,確實想好處佔盡,人卻不出力。裝仁義裝無辜的本事是天下難有。曹公若要滅呂,指望劉備,難矣,他正與進兵益州,哪會真心的攻伐呂氏,只會混水摸魚,等戰火起時,再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