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后,另一場風暴剛剛過去,奧丁號便再次揚帆出海。
不,沒有揚帆。
在暴風季,誰特麼腦子抽筋了才會掛帆。
不過這一次,奧丁號看起來明顯有些不一樣。
它的左右兩側,多出了一對“羽翼”,就好像地球上戰鬥機的機翼一樣,兩塊寬大的“木翼”從船舷延伸出去,各連線到一艘梭形小船的頂部。
這兩艘梭形小船長度超過20米,甲板上空蕩蕩的,桅杆、船帆通通都被拆除掉了。
從遠處看過去,就好像三艘不同大小的艦船被連線起來了。
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保證航行的穩定性。
一旦艦船側面遭遇湍流,船身受到的部分推力,將會被轉移到一側的小船上,形成一道向下的“壓力”,在海水浮力的作用下,這道壓力會完全抵消。
而另一側的小船會被抬起,在重力的作用下,它會拉扯“木翼”,使船身恢復平衡。
也就是說,湍流對船身造成的衝擊力,將會被極大的減輕,船身的晃動也會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奧丁號第一次試航時,船身側面遭遇過湍流後,身為航海司司長的埃隆,就提出了這項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經過短短3天時間的改裝,奧丁號便搖身一變,成為了一艘“三體船”。
嚴格來說,它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三體船。
因為這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改裝,如果有需要,木翼和小船隨時可以拆除,重新恢復到原先的模樣。
事實上航海司內部已經出現了一些聲音,希望可以“設計、製造一艘真正的雙體船或者三體船”。
有點搞笑的是,在此事尚且停留在臆想中,還未形成書面提案時,航海司內部已分裂成兩派,一派支援雙體船,另一派支援三體船,兩派爭論不休,互相攻訐。
在地球上,多體船由於種種優點,同樣有大批支持者,但它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製造成本高昂。
與單體船相比,不止高出一點半點。
地球上的海洋中可沒有“暴風季”、“湍流”這種詭異的東西,所以理所當然的,精明的商人們沒有選擇它。
在軍事應用上,雙體船由於靈活性較差,海軍也拋棄了它,所以多體船徹底淪落成了非主流。
可在異界,僅僅只需一條理由,多體船就秒殺了單體船。
多體船可以全年航行,單體船隻能通行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