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頭魚宴,成吉思汗讓察合臺為開路先鋒,先去鞏乃斯河谷,沿著哲別以前走過的舊路,進行拓寬加固,大軍隨後就準備開拔。
接著,他又讓窩闊臺帶著人,在阿爾泰山的南北兩麓,各構築一個驛站,以便與田鎮海和總部保持聯絡。
由於花剌子模的路途遙遠,為了與蒙古本土保持聯絡,成吉思汗借鑑了漢人的驛站模式,獨創了一套“箭一樣的傳令兵”的情報傳遞系統。
為了加快情報傳遞,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在行軍的過程中,在蒙古本土與花剌子模之間,一路上設定了很多驛站,每個驛站都配備了十匹以上的良馬。
為了不耽誤時間,這些專門傳遞情報的驛馬,馬脖子上都掛著銅鈴,驛站人員聽到遠處傳來的銅鈴聲,立即就得備好馬、水和乾糧。驛夫一到站,也不休息,立即跨上馬,帶上水和乾糧,繼續打馬奔跑。
在途中,任何人聽到帶著銅鈴的驛馬,都必須進行避讓。
這些驛夫除了騎術精湛,體質也非常好,是千里挑一的青壯年。他們為了節省時間,一般都在馬背上吃乾糧、喝水,有時甚至將自己綁在馬背上睡覺。
特殊的加急情報,馬歇人不歇,不斷在驛站更換馬匹,驛夫一天下來,竟然可以飛馳四百多里路程。
為了打仗,成吉思汗簡直是費盡了心思。
天氣剛轉涼,戰馬也養壯了,蒙古大軍開始拔營,準備從準噶爾盆地,向天山進發。
大軍越過夢幻般的五彩城,過了烏倫古河,很快便來了準噶爾盆地的野馬川,開始沿著東邊的卡拉哈里向前走。
眼前一片荒涼,馬蹄踐踏在低矮的苦蒿、白蒿、沙蒿、錦雞兒等上面,散發出一股苦蒿的氣味,紅柳和近兩米高的梭梭,便是這裡常見的高大植物了。
當發現成片的蘆葦時,就知道那裡有水塘,就可以給馬飲水或紮營休息了。
對於當地人來說,阿爾泰山是他們的夏窩子,準噶爾盆地則是冬窩子。
這裡的鳥兒很少,偶爾只能看見沙雀、角百靈、白臉山雀等,這些都引不起獵隼、遊隼和海東青的興趣,更不用說獵雕和獵鷹了。
可是,當成群的波斑鴇發出很大的撥羽聲,從遠處飛過時,很多人都放出了手裡的獵隼、遊隼和海東青,俯衝速度最快的遊隼,往往又成為大家的焦點。
從梭梭叢中,不時躥出一兩隻野兔或鵝喉羚,則是獵犬追逐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