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研發生物晶片的思路也不是很複雜,畢竟有了神經元計算組技術在前面,下一步就是把這種技術小型化,排列更加的合理,達到最大的應用效能。
但由於一開始的生物晶片不可能立馬能投入到生產中,現在只是一個比較巨大的模型,足足有拳頭那麼大。
這既是原始模型,一切設想放在這裡嘗試,一旦可行才開始小型化。
只不過小型化的思路不太好設想,一開始走的方向是平面排布,這樣的好處就是整齊可控,簡單明瞭,對於初始性技術來說,首先要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
隨著一組組神經元不斷地排布進去,整個模型看上去有了一些複雜科幻的感覺,這是參考了一般晶片的排布方式,這樣的好處就是比較平,放進腦部之後佔地應該佔地比較小。
“現在進行計算能力的實驗,各單位注意,現在輸入計算課題。”
實驗很快開始了,效果還行,就是計算能力不太強,證明設計思路沒什麼問題,能運轉起來。
“增加排布的神經元計算組。”
於是更多的神經元計算組被安排到了原始模型上面,當計算能力達到之後,大家發現面積有點大,按照目前的技術進行小型化也很難達到應用的要求。
團隊不死心,增減神經元計算組的數量,然後改變平面排布的方式,進行相同的計算。
這樣的實驗做了幾次之後,發現根本不行,達不到處理的要求。
“看來傳統排布那一套不成啊。我們把晶片做成頭皮大小才能跟上處理要求。”屈萍彙報了進展。
陳瀟沒感覺到意外,新技術不可能那麼快的。但也沒有過多的擔心,嚴格來說,這一個技術屬於應用性技術的創新,基礎原理都有,就看怎麼設計而已。
進行了幾次討論之後,團隊實施疊加性處理。
也就是把神經元計算組像建造圓塔一般一層層的疊加起來。這樣的模式更加適應人體,圓管狀態放在血管中,更貼合,更安全,起碼比四四方方的平面晶片更加安全吧?
這種晶片的要求很多,它就好似一個由鐵絲網捲起來的管道,那些鐵線就是神經元計算組,縫隙留著讓血液流通,最小程度的減少身體的不適性。
但這對於製造能力來說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它需要的神經元計算組更小,計算能力更強。
製造部門配合這邊的進展,也組建了技術團隊進行公關,很快就對技術進行了改良。
具體的思路就是設定了篩選通道,這麼一來就能穩定的生產達標的神經元,那些過大的神經元就會被排除在外,然後再留下穩定培養合規的神經元的培養皿,進行篩選,這樣一來,往後生產的神經元就會朝著更小的方向發展。
這對於培養環境的要求很是苛刻,溼度,溫度,光照,營養配比都是非常講究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培養出亂七八糟的東西。
一旦成功了,詳細記錄的所有因素都要完美重現,直到穩定生產為止。
這從側面說明了理論進步與製造業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無論誰跟不上,兩者都要停滯不前。
“這回應該可以了吧?”看著小了十倍不止的原始模型,大家心裡充滿了希望,原始模式都這樣小了,這是故意放大觀察細節的需求才這麼大的。要是完全壓縮之後,估計還沒有指甲片那麼大。
“開始!”新一輪實驗在期待中開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