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迪就是其中的一家,並且是最重要的一家。
新能源汽車必定會使用鋰電池。
比迪現在收購礦產算是在低位接盤,為今後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邊比迪剛剛支付了30%的收購資金,簽訂了法律效益非常強的約束性條款(例如澳洲的這一家礦產,在收到比迪30%的定金之後,就只能夠將礦產賣給比迪,如果加礦產賣給其他公司將會支付三倍定金的違約金額,同時如果比迪撤回了收購投資,也將會支付高於定金三倍的違約金額。)
比迪之所以如此慌張的簽署相關的違約條款,就是因為這一處礦產的品質非常的好,而且價格較為低廉。
不僅是比迪對這一處礦產有意向,米國,歐洲,東洋和南韓等多家礦產巨頭都有意於這一處的礦產。
如果比迪給出的價格低了或者是出手晚了,這一處礦山很有可能就賣給別人了。
但現在麻煩的事情是國家出臺了生物新能源戰略。
這一份戰略和方案徹底的將以鋰電池為儲能的新能源技術排除在國家支援的範圍之外。
也就是未來,包括比迪這類的公司發展鋰電池的新能源技術,國家不會給予任何的扶持,也不會禁止。
但傻子都知道這一份方案發布之後,未來大量的汽車公司必定會和長天科技合作,開發生物新能源汽車,而不是鋰電池汽車。
鋰電池將成為最沒用的礦產之一。
現在比迪就是騎虎難下。
如果支付全額的資金,那就真的是花費重金當了一個冤大頭。
但如果現在取消收購該礦產的相關協議。
那就會賠償定金的三倍違約金,也是得不償失。
況且現在放在比迪面前的還不僅僅是是否收購鋰礦的問題。
而是比迪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根本問題。
是一條路走到黑,繼續發展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技術。
還是懸崖勒馬,和長天科技合作,開發生物能源汽車?
此時此刻的比迪高層有一些懵逼。
這半會兒看不清了未來的方向,不知道下一部棋應該怎麼走。
比迪汽車的王總,此時此刻在會議室中也是非常的沉默。時代的變化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
比迪和其他的車企還不一樣。
比如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