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盤古1號和盤古2號是什麼鬼?
“盤古晶片是哪個公司出品的呀?”
“盤古晶片咱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到底是哪家公司的?”
聯翔的代表臉色不是很好看,他們有一種十分不祥的預感——也就是該晶片是國產的。
幾位聯翔的代表在下面竊竊私語。
“有沒有聽說過哪家國產公司可以生產晶片?”
“沒有吧,前幾年成立的夏芯國際,目前的產能好像也不是很好。”
“我覺得也是這樣的,而且晶片不僅僅是生產還需要設計,咱們國內沒有哪家公司能夠設計這種商用晶片吧。”
其實不僅僅是聯翔的代表有著一種疑惑,很多人都是這種疑惑。
要是國內有公司能夠設計晶片,能夠生產晶片,那麼國產晶片早就問世了。
國家也不可能每年都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晶片,你不可能持續給國有的晶片設計公司以及生產公司輸血。
“或許是和AMD簽訂了什麼合同,讓AMD代為生產,然後包裝是國內的品牌也說不定。”
這一種說法很快就在觀眾席上傳播開來。
在這個年代,夏國人對高新的技術產品其實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
這種畏懼感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米國等西方國家的科技水平實在是太先進了。
另一方面是,夏國的科研工作者的確在這方面做過一些努力,但是取得了十分微弱的成就。
許多出國的人,見識過米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第一個感覺就是震撼,第二個感覺就是絕望。
絕望來自於他們不知道夏國什麼時候能夠擁有和米國同樣的科技技術。
在2004年左右,國內一直都流傳著一些羨慕西方的文章和說法。
比如,夏國是生產不出高精端的數控機床的,高階的產品只能夠從德國或者是東洋進口。
又比如別小看火車鐵軌的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
這種高強度的螺絲釘,夏國也是生產不出來的,必須要從東洋進口。
還比如,夏國人生產不出大飛機,只能夠從波音或者是空客購買。
在這種輿論環境之下,夏國人對高新科技產業技術有著天然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