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在這肅山關內的,眾人談天說地的物件最多的還是肅山候。
肅山候姜凡,在這些肅山關的百姓心中簡直就是一個傳奇一般的人物。
在某種程度上,身為肅山候的姜凡,甚至比他的父親,曾經的大夏鎮國公還更得肅山關百姓的民心。
百姓們的心思是很簡單的。
誰給他們一口飽飯。
誰讓他們的日子過的更好。
所有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鎮國公誠然乃是扶大廈於將傾的絕世人物。
但他來到肅山關,也不過只是駐軍鎮守。
直到肅山候一點點長大,一點點接替了鎮國公手中的政務之後。
肅山關才真正變的強大起來。
變的更加適合人去居住。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肅山關才能從原本的一個關隘邊城,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人口超過百萬之眾的巨城。
這百萬人口中。
大部分都是從大夏各處千里逃難而來的災民。
正所謂國之將傾,妖孽頻出。
大夏正應了這句話。
大夏各地災禍頻出,朝廷非但不體恤百姓,反而更加加重了各種苛捐雜稅。
以至於衣不裹體,食不果腹。
連逢荒年,附近的大城就算是開倉放糧,也接濟不了如此多的百姓。
更何況他們根本就沒有過放糧的想法。
在聽說了肅山關不阻災民,能夠給災民提供一口飯食之後,大量的人口都朝著肅山關湧了過來。
姜凡適時以工代賑,發動勞力墾荒。